第953章 寒刀暗哨巡坊陌,唯把民怨隐腹薪(2 / 2)

京城的街头,一位推着小车卖糖葫芦的老汉,看似普通,实则是镇刑司的密探。他推着小车,在街巷中穿梭,目光却时刻警惕地观察着过往行人的言行。一旦发现有人低声议论谢渊案,他便会悄悄尾随,记下对方的住址、相貌,然后立刻上报镇刑司。

茶馆里,一位不起眼的跑堂伙计,也是玄夜卫的眼线。他端着茶水,在客人之间穿梭,耳朵却时刻留意着客人的谈话。但凡听到有人提及 “谢渊” 二字,他便会不动声色地记下客人的座位、样貌,待客人离开后,立刻向玄夜卫汇报。

甚至在一些百姓家中,也隐藏着密探。一位富户家中的仆役,便是镇刑司安插的眼线,他每日观察主人的言行,查看主人是否私藏与谢渊相关的物品,是否与可疑人员往来,然后定期向镇刑司汇报。

这些密探与眼线,如同一张张无形的网,笼罩着整个京城。百姓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他们的监控之下。许多百姓因为害怕被密探举报,连在家中都不敢谈论谢渊案,甚至不敢在家人面前表达对奸党的不满。

一位母亲正在给孩子讲故事,话到嘴边,却突然停住。她想起白天听到的传闻,有一户人家,父亲在家中对孩子说了几句为谢渊抱不平的话,就被家中的仆役举报,抓进了镇刑司。她看着孩子纯真的眼睛,压低声音叮嘱:“宝宝,有些话,咱们只能在家里说,而且不能大声说。外面有很多坏人,会把咱们说的话告诉官爷,到时候官爷会来抓我们的。”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还是忍不住问道:“娘,谢大人是好人,为什么不能说他啊?”

母亲叹了口气,摸了摸孩子的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现在,咱们只能把谢大人记在心里,默默为他祈祷。”

密探的监控,让京城的百姓们陷入了更深的恐惧之中。他们不仅不敢在外面议论,甚至在家中都要小心翼翼。可即便如此,百姓们心中的愤慨与不甘,却并未因此消减,反而在沉默中悄悄积蓄。

“噤声令” 之下,京城的各个阶层,无论是平民百姓、商人、书生,还是退休的官员,心中都涌动着难以抑制的民怨。他们虽然不敢公开表达,但在沉默的表象下,愤怒的火焰却越烧越旺。

在贫民窟里,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正坐在墙角,对着寒风低声咒骂:“徐靖、魏进忠,你们这些奸党!不得好死!谢大人救了那么多百姓,你们却诬陷他,你们的良心都被狗吃了!” 老人当年是流民,是谢渊将他安置在京城,分给了他土地和粮食,让他得以活下去。如今,恩人蒙冤,他却无力为恩人辩白,只能用这种方式,发泄心中的愤怒。

在富庶的商业区,一位商人正在账房里唉声叹气。他的生意原本做得风生水起,可自从石崇担任总务府总长后,苛捐杂税越来越多,还经常被镇刑司的人敲诈勒索。“再这样下去,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商人对着账本,心中满是不满,“这些奸党,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谢大人在的时候,从来不会这样,他总是为百姓着想,减轻赋税,鼓励经商。要是谢大人还在,咱们的日子也不会这么难过。”

在书生聚集的书院里,一群年轻的书生正在偷偷议论。他们虽然不敢提及谢渊的名字,却在暗中批判奸党的暴行。“如今的朝堂,真是黑暗啊!奸党当道,忠良蒙冤,百姓受苦。” 一位书生叹道。

“是啊!我们读圣贤书,学的是忠君爱国、为民请命,可如今,我们却连一句公道话都不敢说,真是可悲可叹!” 另一位书生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

“我们不能就这样消沉下去。” 为首的书生眼神坚定,“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公开反抗,但我们可以暗中收集奸党的罪证,等待合适的时机,将他们的罪行公之于众。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忠良会昭雪,朝堂会清明。”

一群书生纷纷点头,眼中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的学识,暗中查阅资料,收集奸党构陷忠良、贪污腐败、苛捐杂税的罪证,为日后的反击做准备。

在退休官员的府邸里,几位退休的老臣正在秘密会面。他们都是谢渊的老同僚、老朋友,深知谢渊的刚正与清廉。“谢大人蒙冤,我们却无能为力,真是痛心啊!” 一位老臣叹道。

“魏进忠的‘噤声令’,真是太过分了!竟然不让百姓谈论谢大人的事,这是要堵死所有的言路啊!” 另一位老臣愤怒地说道。

“我们不能坐视不理。” 为首的老臣眼神坚定,“我们虽然退休了,但我们还有一些老部下、老朋友在朝堂之上。我们可以暗中联络他们,收集奸党的罪证,等待时机,向陛下进言,为谢大人洗刷冤屈。”

几位老臣纷纷点头,达成了共识。他们开始暗中联络旧部、老友,秘密收集奸党的罪证,为谢渊的昭雪之路,增添一份力量。

魏进忠的 “噤声令” 取得了 “成效”,京城的街头巷尾再也无人敢公开议论谢渊案,异议声音被彻底封锁。徐靖、石崇、魏进忠、李嵩四人,对此十分得意,他们认为,只要堵住了百姓的嘴,就能掩盖自己的罪行,巩固自己的权势。

在理刑院的议事大厅里,四人正在举杯庆祝。“魏提督,还是你有办法!一道‘噤声令’,就把那些刁民的嘴堵得严严实实,再也没人敢为谢渊那个逆臣喊冤了!” 徐靖笑着说道,举起酒杯,向魏进忠敬酒。

魏进忠得意地笑了笑:“徐提督过奖了。对付这些刁民,就得用雷霆手段。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就不知道害怕,就敢妄议朝政,为逆臣抱不平。如今,没人敢再谈论谢渊案,咱们的位置也就稳固了。”

石崇也附和道:“是啊!现在朝堂之上,都是咱们的人,民间也没人敢反对咱们,咱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做事了。接下来,咱们可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把那些还没完全臣服的官员,全部清除掉。”

李嵩点了点头:“石总长说得对。吏部现在在我的掌控之下,我可以趁机安插更多的亲信,把六部、御史台、内阁,都变成咱们的势力范围。到时候,整个大吴的朝堂,就由咱们说了算。”

四人越说越得意,举杯畅饮,庆祝自己的 “胜利”。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激起了民怨,也没有意识到,百姓的沉默,并非屈服,而是在积蓄力量,等待反击的时机。

魏进忠放下酒杯,对三人说道:“虽然现在没人敢公开议论,但咱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我已经下令,密探和眼线会继续监控民间的动向,一旦发现有人敢违抗禁令,立刻抓捕,绝不姑息。另外,我还会加强对诏狱和镇刑司大牢的守卫,防止那些被关押的‘谢党’余孽闹事,或者有人试图营救他们。”

徐靖点了点头:“魏提督考虑得很周全。咱们现在的地位,来之不易,必须小心谨慎,确保万无一失。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等谢渊被处死,那些‘谢党’余孽被彻底肃清,咱们的地位就会彻底稳固,再也没人能动摇咱们了。”

石崇和李嵩纷纷表示赞同。四人又商议了一些巩固权势的计划,包括如何进一步搜刮民脂民膏、如何安插亲信、如何打压异己等,直到深夜,才各自散去。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这些谈话,已经被一位隐藏在理刑院的玄夜卫暗哨听到。这位暗哨是秦飞的旧部,对谢渊忠心耿耿,对奸党的暴行深感不满。他将四人的谈话内容一一记下,悄悄传递给了张启,为反奸联盟提供了重要的情报。

虽然 “噤声令” 严厉,密探遍布,但京城的百姓和一些正直的官员,并没有完全放弃。他们用各种隐蔽的方式,传递着正义的声音,保存着希望的微光。

在京城的各个角落,一些匿名的歌谣开始悄悄流传。“奸党当道,忠良蒙冤;百姓受苦,天怒人怨;真相不灭,正义不远;奸党必亡,忠良必显。” 这些歌谣,虽然简单质朴,却道出了百姓的心声,传递着对奸党的痛恨和对正义的期盼。

百姓们在私下里,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着这些歌谣。孩子们在街头巷尾哼唱,大人们在田间地头、茶馆酒肆低声传唱。虽然大家都知道,传唱这些歌谣是危险的,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传递着,因为这是他们唯一能表达不满、传递希望的方式。

玄夜卫和镇刑司的人发现了这些歌谣,试图追查源头,却始终一无所获。因为这些歌谣的传递方式太过隐蔽,每个人都是传唱者,也是传播者,根本无法找到最初的源头。

除了歌谣,一些正直的官员和百姓,还在暗中收集奸党的罪证,保存着与谢渊相关的 “证据”。张启将与秦飞一同核查出的伪证破绽,整理成册,藏在自家后院的地窖里;户部尚书刘焕利用掌管粮饷调度的便利,收集石崇、徐靖挪用军粮、克扣军饷的罪证;刑部尚书周铁利用审理案件的机会,收集镇刑司严刑逼供、制造冤狱的罪证;百姓们则将谢渊当年的赈灾凭证、书信、匾额等物品小心收藏,作为谢渊忠诚、善良的见证。

这些证据,如同点点微光,虽然微弱,却从未熄灭。它们被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等待着合适的时机,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照亮黑暗,揭露奸党的罪行,为谢渊和所有蒙冤者洗刷冤屈。

在京城的一座破庙里,一群百姓正在秘密会面。他们都是当年谢渊的受益者,也是反奸联盟的成员。“最近,传唱的歌谣越来越多了,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开始反抗奸党了。” 一位领头的百姓说道。

“是啊!我们收集的罪证也越来越多了。只要秦大人率边军回京,我们就可以拿出这些证据,配合秦大人,一举铲除奸党!” 另一位百姓说道,眼中满是期待。

“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联络更多的人,收集更多的罪证。” 领头的百姓说道,“虽然现在的形势很危险,但我们不能放弃。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有一天,我们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一群百姓纷纷点头,眼中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他们悄悄散去,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反奸、为昭雪,默默努力着。

“噤声令” 的颁布,虽然暂时封锁了民间的异议声音,却无法封锁百姓心中的民怨。这些被强行压制的愤慨、不满、痛恨,如同一条奔涌的河流,在沉默的表象下悄悄积蓄,等待着喷发的那一刻。

百姓们对谢渊的感念,对奸党的痛恨,对现状的不满,日益加深。他们看着奸党们贪污腐败、苛捐杂税、严刑峻法,看着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

一位农民正在田间劳作,看着干瘪的庄稼,叹了口气。今年的收成不好,加上苛捐杂税越来越重,他根本无法养活家人。“都是那些奸党害的!” 他低声咒骂,“谢大人在的时候,会减免赋税,会兴修水利,让我们有饭吃、有衣穿。可现在,奸党当道,我们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一位妇人正在河边洗衣,看着浑浊的河水,心中满是悲愤。她的丈夫,就因为说了几句为谢渊抱不平的话,就被抓进了镇刑司,至今生死未卜。“奸党们,你们快遭报应吧!” 她对着河水哭诉,“求求你们,放过我的丈夫,放过我们这些穷苦百姓吧!”

一位年轻的工匠,正在作坊里做工,手中的锤子狠狠砸在铁器上,火星四溅。他想起当年谢渊为边军打造军械时,亲自来作坊查看质量,还叮嘱他 “兵器是将士的性命,万万不可马虎”。如今,忠臣蒙冤,奸党当道,他却只能将悲愤藏在心底,用手中的锤子,发泄着心中的不满。

这些分散在京城各个角落的民怨,如同一个个火种,虽然暂时微弱,却终有一天会汇聚成燎原之火,狠狠席卷这黑暗的朝堂。

徐靖等人虽然依旧嚣张,却也感受到了这股潜藏的民怨。他们加大了对民间的镇压力度,增加了密探和眼线的数量,对稍有可疑的人便加以抓捕。可他们越是镇压,民怨就越是深厚;他们越是封锁,反抗的意志就越是坚定。

萧桓坐在皇宫深处,也感受到了民间的不满。他时常收到各地百姓起义、边军将士不满的奏报,心中满是焦虑与悔恨。他知道,自己默许奸党的暴行,颁布 “噤声令”,是为了巩固皇权,稳定朝堂,可结果却适得其反,民怨沸腾,朝局动荡。他开始后悔,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听信刘玄的劝谏,没有查明谢渊案的真相,没有保住忠良。

可事已至此,他也无能为力。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民怨日益加深,看着大吴王朝的局势一步步恶化,等待着那一场由民怨汇聚的风暴,席卷而来。

片尾

“噤声令” 颁布之后,京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与压抑。魏进忠的镇刑司与周显的玄夜卫联手,以铁腕手段镇压民间言论,无数百姓因妄议谢渊案而被抓进大牢,遭受严刑拷打。徐靖、石崇、李嵩等人则趁机巩固权势,安插亲信,贪污腐败,苛捐杂税日益繁重,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然而,黑暗之下,正义的微光从未熄灭。张启、刘焕、周铁等正直官员,继续在暗中收集奸党的罪证;秦飞在边关联络边军旧部,积蓄力量,准备回京清君侧;京城的百姓们则用匿名歌谣、私藏信物等方式,传递着对谢渊的感念和对奸党的痛恨。

青州的灾民们并未放弃,他们回到青州后,继续联络其他灾民,收集奸党的罪证,等待着与反奸联盟汇合的时机。年轻的书生们、退休的老臣们、各行各业的百姓们,也纷纷加入反奸的行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隐藏力量。

奸党们虽然暂时掌控了局面,却也如坐针毡。他们感受到了民间潜藏的民怨,感受到了反奸力量的威胁,开始变本加厉地镇压,试图扑灭这股正义的火焰。可他们越是镇压,反抗的力量就越是强大;他们越是封锁,民怨就越是深厚。

一场由民怨和正义力量汇聚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当秦飞率边军回京的那一刻,当反奸联盟拿出所有罪证的那一刻,当百姓们奋起反抗的那一刻,这场风暴终将席卷整个京城,彻底摧毁奸党的统治,为谢渊和所有蒙冤者洗刷冤屈。

大吴王朝的命运,即将迎来最关键的转折。奸党能否被铲除?忠良能否昭雪?百姓能否重见天日?这一切,都将在那场即将到来的风暴中,得到最终的答案。

卷尾

噤声令下,寒锁民怨,一场由奸党主导的言论管控,将大吴王朝的民间推向了沉默的深渊。魏进忠以 “包庇谢党” 为罪名,用镇刑司的酷法、玄夜卫的密探,堵民之口、压民之怨,看似成功封锁了异议,实则为王朝的覆灭埋下了更深的隐患。民怨如川,堵之愈急,溃之愈烈,这是历史反复验证的真理,而奸党们却沉溺于权力的迷梦,对此视而不见。

太祖萧武立国,深知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故颁《大吴民言律》,许百姓有限度的言论自由,设登闻鼓以通下情,盖惧民怨积而不发,终致暴动。永熙帝循其祖训,轻徭薄赋,广开言路,故有大吴数十年的清明盛世。今魏进忠弃祖制如敝履,视民心如草芥,以特务之权监民之口,以酷法之威压民之怨,是自毁邦本、自离民心。萧桓默许其行,是弃 “为民做主” 之君道,启 “官逼民反” 之祸端。

百姓的沉默,从来不是屈服,而是积蓄力量的前奏。他们私藏谢渊的信物,是对忠良的坚守;他们传唱匿名的歌谣,是对正义的期盼;他们暗中收集奸党的罪证,是对暴政的反抗。这些看似微弱的行动,如同点点星火,终有一天会汇聚成燎原之火,烧毁奸党的统治,照亮黑暗的朝堂。

谢渊的蒙冤,是民怨的导火索;奸党的暴政,是民怨的催化剂;而 “噤声令” 的颁布,则彻底点燃了民怨的引线。百姓们对谢渊的感念,对奸党的痛恨,对现状的不满,在沉默中日益加深,等待着喷发的那一刻。历史上,周厉王止谤而被流放,秦二世禁言而致秦亡,这些前车之鉴,奸党们视而不见,最终也必将重蹈覆辙。

这场言论管控的浩劫,留给后人的启示深刻而沉重。它告诉我们,民心是立国之本,任何违背民心、践踏正义的统治,都终将被人民推翻;它警示我们,言论自由是社会的安全阀,堵死言路,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它更激励我们,要像那些坚守正义的百姓和官员一样,不畏强权,为了真理与良知,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黑暗终将过去,正义终将伸张。“噤声令” 虽然暂时封锁了民间的言论,却永远封锁不了百姓心中的公道。当民怨如川,奔涌而出的那一刻,便是奸党覆灭、忠良昭雪、朝堂清明的那一刻。而这段历史,也将永远警示着后人,要敬畏民心、尊重言论、坚守正义,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这,便是这段黑暗历史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教训,也是穿越千年的真理与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