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4章 宁作玉碎身,耻为屈膝鼠(1 / 2)

卷首语

《大吴通鉴?德佑帝本纪》载:“十二月,理刑院提督徐靖、总务府总长石崇、镇刑司提督魏进忠联署,奏呈谢渊罪状三:一曰通敌谋逆,二曰私挪军需,三曰结党营私。疏中附伪密信、改窜账目、逼供词状凡百余篇,称‘证据确凿,罪无可赦’。帝萧桓览疏,召内阁首辅刘玄、吏部尚书李嵩议,嵩力证其罪,玄欲辩不能,桓遂准其奏,命择日宣判。”

史评:《通鉴考异》曰:“谢渊之罪,非天定,非人定,乃奸党罗织而定也。太祖萧武颁《大吴刑律》,明定‘定罪需三证俱全:人证、物证、书证,且需三法司会审,无异议方可行刑’。今徐靖、石崇、魏进忠三人,弃祖制如敝履,以伪密信为凭,改账目为据,逼供词为证,三者皆伪,何谈确凿?

昔汉之晁错,清之林则徐,皆因奸臣构陷而蒙冤,然其罪尚有名目;谢渊之罪,纯系捏造,密信非其手书,账目非其篡改,党羽非其结纳,所谓‘三大罪状’,不过是奸党欲除忠良之借口。萧桓身为君主,不察真伪,不辨忠奸,以伪证定忠臣之罪,是弃‘明辨’之君德,启‘冤狱’之祸端。《大吴律》载‘君主误判,需罪己诏告天下’,桓既不罪己,又不复核,实乃昏聩之君。此罪一定,天下忠臣寒心,百姓失望,大吴江山,危在旦夕矣!”

满江红?自述

铁血戍边,十余载,孤忠似铁。犹记取,野狐酣战,燕云凝血。赈济青州倾祖业,澄清吏治披星月。守初心,唯愿报君恩,民为切。

奸佞陷,伪证叠;冤狱困,身如铁。叹朝堂霾蔽,是非淆惑。密信虚伪造鬼蜮,账目妄改藏狼蝎。笑余生,寒牢守素贞,魂难灭。

破阵子?控诉

昔日军中舞剑,今时狱内吞声。北境风沙磨壮意,青州烟火系深情。忠良岂肯倾?

三罪罗织无据,百官冤抑难鸣。奸党弄权遮赤日,百姓含悲盼朗清。天公应自明!

卜算子?守志

寒狱困残躯,壮志盈胸腑。不见青州遍野春,唯睹奸人舞。

宁作玉碎身,耻为屈膝鼠。待到公心雪冤时,青史留芳处。

理刑院文书房内,烛火彻夜未熄,烛油顺着烛台滴落,在案上积成一小滩,如同凝固的血泪。徐靖、石崇、魏进忠三人围坐案前,案上堆叠着一摞摞文书,有泛黄的账目、残破的书信、潦草的供词,每一份都经过精心伪造或篡改,散发着阴谋的气息。

按《大吴理刑院章程》,重大案件的罪状草拟,需经理刑院提督、副提督、文案司郎中共同主持,且需有三法司官员在场监督。可徐靖三人却完全无视章程,将三法司官员拒之门外,只留下几名亲信文书,按他们的意愿草拟罪状。

“今日务必将谢渊的罪状草拟完毕,明日一早便呈给陛下御批。” 徐靖拿起一份供词,语气严厉,“这些供词都是魏提督辛苦得来的,你们要好好利用,把谢渊的‘谋逆之心’写得昭然若揭。”

魏进忠得意地笑了笑:“徐提督放心,这些供词都是我亲自审出来的,那些官员要么被打得受不了,要么怕连累家人,都乖乖签了字。我还特意让他们在供词里提到谢渊与北元使者密会的细节,这样才显得真实。”

石崇也拿起一本账目,递给文书:“这是我让人篡改后的青州赈灾账目,原本‘赈济灾民’的记录,都改成了‘私挪军粮’,你们要把账目上的涂改痕迹,写成是谢渊刻意为之,欲盖弥彰。另外,我还伪造了一份私仓租赁合同,你们也要加进去,作为谢渊囤积物资的证据。”

文书们面面相觑,却不敢有丝毫异议。他们都是徐靖三人的亲信,深知这三人的手段,若是不从,恐怕会落得和那些 “谢党” 官员一样的下场。一名年长的文书接过账目,小心翼翼地问道:“徐提督,石总长,魏提督,这‘通敌谋逆’一条,除了密信和供词,还需要其他证据吗?比如人证?”

徐靖皱了皱眉:“人证?那些签了供词的官员,不就是人证吗?”

“可是,那些官员都被关押在镇刑司大牢里,陛下若是要传召他们对质,恐怕……” 文书的话还没说完,就被魏进忠打断。

“陛下不会传召他们的!” 魏进忠语气傲慢,“这些供词都盖了他们的手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再说了,我已经让人给他们服了药,就算陛下传召,他们也只会胡言乱语,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你们只管按照我们说的写,出了问题,有我们担着!”

文书们不敢再多言,纷纷低下头,拿起笔,开始草拟罪状。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尖刀,在为谢渊编织一张致命的罪网。徐靖三人则在一旁监督,时不时提出修改意见,将罪状修改得更加 “完美”,更加 “铁证如山”。

夜色渐深,烛火越来越暗,可文书房内的气氛却愈发紧张。徐靖看着逐渐成型的罪状文书,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谢渊啊谢渊,你没想到吧,你一生忠君爱国,最终却要栽在我们手里。这就是你不识时务,挡我们路的下场!”

石崇和魏进忠也纷纷点头,脸上满是得意。他们知道,只要这份罪状得到陛下的御批,谢渊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而他们的权势,也将更加稳固。

“通敌谋逆” 是徐靖三人给谢渊定的第一条罪状,也是最致命的一条。为了坐实这条罪状,魏进忠可谓费尽心机,伪造了一封通敌密信,还逼取了十余名 “谢党” 官员的伪供。

魏进忠拿起那封伪造的密信,递给徐靖:“徐提督,你看这封信,我特意让人模仿谢渊的笔迹写的,还做了旧,看起来像是几年前的信。信里提到了谢渊与北元可汗约定,‘割燕云三州为质,待北元起兵则内应’,这样的内容,足以定谢渊的谋逆之罪。”

徐靖接过密信,仔细看了看,满意地点了点头:“不错,这笔迹模仿得很像,不仔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还需要一份笔迹鉴定,证明这封信确实是谢渊写的。”

“我已经安排好了。” 魏进忠说道,“我让人找了玄夜卫文勘房的一名小吏,他收了我的好处,愿意出具一份假的笔迹鉴定,证明这封信是谢渊的亲笔。”

石崇在一旁补充道:“我还让人找了一枚普通的狼牙,说是从谢渊府中搜出来的,是北元可汗赐给谢渊的盟约凭证。虽然这狼牙很普通,但只要我们一口咬定,陛下也不会深究。”

徐靖三人相视一笑,开始完善 “通敌谋逆” 的罪状描述。文书笔下,谢渊被描绘成一个背主忘恩、通敌叛国的逆臣:“谢渊身任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掌全国军政、九边防务,深受陛下信任,却不思报国,反与北元可汗暗通款曲,欲颠覆大吴江山。经查,谢渊曾多次与北元使者密会,地点多在京城郊外的破庙中,每次密会皆屏退左右,行踪诡秘。”

“密会时,谢渊将大吴的边防布防图、军粮储备情况告知北元使者,并与北元可汗签订密约,约定北元起兵南下时,谢渊在京城内应,打开城门,迎北元大军入城。作为回报,北元可汗将割燕云三州给谢渊,封其为‘大吴王’。”

罪状中还详细描述了 “查获” 密信和狼牙的过程:“玄夜卫缇骑在谢渊府中搜查时,于书房书柜的夹层里,查获了这封通敌密信和一枚狼牙。密信内容直指谋逆,狼牙则是北元可汗与谢渊结盟的信物,两者相互印证,谢渊通敌谋逆之罪,铁证如山。”

为了让罪状更加可信,徐靖三人还在罪状中列举了几名 “人证”,都是被关押在镇刑司大牢里的 “谢党” 官员。罪状称:“御史台李大人、兵部郎中赵大人等十余名官员,皆供认曾目睹谢渊与北元使者密会,或听闻谢渊提及与北元结盟之事。李大人还供认,谢渊曾试图拉拢他加入谋逆阵营,被他拒绝后,便对他百般打压。”

这些 “人证” 的供词,都是魏进忠通过严刑拷打或威胁利诱得来的,根本不可信。可徐靖三人却不管这些,他们只需要这些供词来 “佐证” 谢渊的罪行,让罪状看起来更加 “完美”。

“私挪军需” 是徐靖三人给谢渊定的第二条罪状,这条罪状的 “证据”,完全是石崇篡改后的账目和伪造的租赁合同。

石崇将一本厚厚的账目放在案上,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记录说道:“这是青州赈灾时的账目,原本上面写的是‘调拨糙米三千石、棉衣千件,用于赈济青州灾民’,我让人把它改成了‘调拨糙米三千石、棉衣千件,存入北境私仓,为通敌北元储备军需’。你们看,这涂改的痕迹很明显,我们可以说这是谢渊为了掩盖私挪军需的罪行,刻意篡改的。”

徐靖凑过去看了看,点了点头:“嗯,这涂改痕迹做得很好,看起来确实像是谢渊自己改的。不过,光有账目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证明这些物资确实被谢渊存入了私仓,而不是用于赈济灾民。”

“我已经想到了办法。” 石崇说道,“我让人找了一份十年前的粮仓租约,租约的承租人是一位边民,我让人把承租人的名字改成了谢渊的亲信,还把租约的日期改成了青州赈灾期间。这样一来,就可以证明谢渊在北境租了一座私仓,用来存放私挪的军粮和棉衣。”

魏进忠也补充道:“我还让人找了几个北境的流民,让他们谎称曾看到大量的粮食和棉衣被运进那座私仓,而且守卫森严,不像是用于赈灾的粮仓。只要这些流民在供词上签字画押,就可以作为谢渊私挪军需的人证。”

徐靖三人开始完善 “私挪军需” 的罪状描述。文书笔下,谢渊被描绘成一个中饱私囊、不顾百姓死活的贪官:“谢渊身兼兵部尚书,掌军政、边卫调度,却利用职务之便,借青州赈灾之名,擅自调拨军粮、棉衣等军需物资,据为己有。青州大旱时,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谢渊不仅不积极赈灾,反而将本应赈济灾民的糙米三千石、棉衣千件,私自存入北境私仓,为日后通敌北元做准备。”

罪状中还详细描述了账目篡改的 “细节”:“经查,青州赈灾账目存在明显的涂改痕迹,‘赈济灾民’被改为‘私存私仓’,涂改处的笔迹与谢渊的笔迹高度相似,显然是谢渊刻意为之,欲盖弥彰。此外,从谢渊亲信处查获的私仓租赁合同显示,该私仓租于青州赈灾期间,租期三年,租金由谢渊私人支付,进一步证明谢渊私挪军需、囤积物资的罪行。”

为了让罪状更加可信,徐靖三人还在罪状中提到了户部尚书刘焕。罪状称:“户部尚书刘焕曾发现青州赈灾账目存在异常,向谢渊提出质疑,却被谢渊以‘军务繁忙,账目之事日后再议’为由搪塞。刘焕畏惧谢渊的权势,不敢深究,导致谢渊的罪行得以掩盖。”

刘焕本是正直之人,从未畏惧过谢渊,也从未被谢渊搪塞过。徐靖三人之所以将刘焕写进罪状,一是为了让罪状看起来更加真实,二是为了打压刘焕,因为刘焕一直对他们的行为不满,是他们的眼中钉。

“结党营私” 是徐靖三人给谢渊定的第三条罪状,为了坐实这条罪状,他们罗列了百余名被抓捕的官员名单,从朝堂大臣到地方小吏,但凡与谢渊有过公务往来或私交,皆被纳入 “谢党” 之列。

徐靖拿起一份名单,递给石崇和魏进忠:“这是我整理的‘谢党’名单,里面有御史台李大人、兵部郎中赵大人、江南道监察御史苏大人等朝堂大臣,还有青州知府、宣府卫副将等地方官员,总共一百二十三人。这些人要么是谢渊举荐的,要么是与谢渊关系密切的,我们可以说他们都是谢渊的党羽,相互勾结,垄断军政要务。”

魏进忠看了看名单,说道:“徐提督,这份名单还不够全面,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一直与谢渊关系密切,而且最近行为异常,我们应该把他也加进去,污蔑他为‘谢党’核心,为谢渊通风报信,意图营救要犯。”

徐靖点了点头:“说得对,秦飞确实是个隐患,把他加进‘谢党’名单,既能坐实谢渊结党营私的罪行,又能打压秦飞,一举两得。”

石崇也补充道:“还有都督同知岳谦,他是岳峰之子,岳峰当年与谢渊并肩作战,关系很好,岳谦也一直很敬重谢渊,我们也可以把他加进去,说他是谢渊在边军中的党羽,意图在边军中发动兵变,配合谢渊谋逆。”

徐靖三人很快完善了 “谢党” 名单,开始草拟 “结党营私” 的罪状描述。文书笔下,谢渊被描绘成一个拉帮结派、架空皇权的权臣:“谢渊任职多年,利用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的职权,广植党羽,遍布朝堂内外、边军之中,形成庞大的‘谢党’势力。‘谢党’成员相互勾结,包庇通敌行径,垄断军政要务,意图架空皇权,为谋逆铺路。”

罪状中详细描述了 “谢党” 的运作方式:“谢渊通过举荐、提拔等方式,将亲信安插在各个重要岗位,如御史台、兵部、玄夜卫、边军等。这些亲信在各自的岗位上,为谢渊提供便利,打压异己,凡是反对谢渊的官员,皆被冠以‘奸佞’之名,或被贬谪,或被下狱,或被杀害。”

罪状还提到了秦飞和岳谦:“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为谢渊党羽核心,多次为谢渊通风报信,告知朝廷清查‘谢党’的动向,并试图营救被关押的‘谢党’要犯。都督同知岳谦,为谢渊在边军中的党羽,暗中联络边军将士,意图在边军中发动兵变,配合谢渊谋逆,推翻大吴政权。”

为了让罪状更加可信,徐靖三人还在罪状中列举了 “谢党” 成员的 “罪行”,如 “御史台李大人收受贿赂,为谢渊掩盖通敌罪行”“兵部郎中赵大人挪用军饷,为谢渊提供资金支持”“江南道监察御史苏大人滥用职权,打压反对谢渊的官员” 等。这些 “罪行” 都是徐靖三人凭空捏造的,却被他们写得有模有样,仿佛确有其事。

经过一夜的忙碌,谢渊的罪状文书终于草拟完毕。文书们将 “通敌谋逆”“私挪军需”“结党营私” 三大罪状整理成册,装订得极为规整,封面用朱砂题 “谢渊谋逆罪状疏” 六字,下方依次加盖理刑院、总务府、镇刑司的朱红大印,显得 “名正言顺”。每一条罪状下,都分 “事略”“人证”“物证”“书证” 四目,条理清晰,看似无懈可击,实则字字藏刀,句句含毒。

徐靖拿起罪状疏,逐字逐句地审阅,指尖划过 “通敌谋逆” 的事略部分,嘴角勾起一抹阴狠的笑:“‘密会北元使者于京郊破庙,屏退左右,私授边防布防图’,这句写得好,既点明了地点,又描述了细节,足以让陛下信服。” 他转头看向魏进忠,“魏提督,那几名‘目睹密会’的官员,口供都已按此修正?”

魏进忠躬身回奏:“回徐提督,皆已修正完毕。臣特意让他们统一供称密会时间为天德元年秋,与青州赈灾、谢渊巡边的时间线形成冲突,让谢渊无从辩解。且供词都已捺印画押,交由诏狱署存档,陛下若要查验,随时可调阅。”

石崇补充道:“‘私挪军需’一条,臣已让文书注明‘账目涂改痕迹经玄夜卫文勘房核验,确系谢渊亲笔’,并附上那名小吏出具的假鉴定。私仓租赁合同也已‘补全’手续,承租人改为谢渊的远房表亲,此人早已亡故,死无对证。”

徐靖满意地点头,翻到 “结党营私” 部分,目光落在秦飞的名字上:“‘秦飞为谢渊党羽核心,暗通消息,图谋劫狱’,这句需再加重语气,强调其‘通敌’本质,如此方能坐实谢渊‘边军布党’的罪名。” 他提笔在旁批注 “其罪当与谢渊同论” 六字,“这样一来,即便秦飞远在边关,也难逃干系,更能反衬谢渊势力之广。”

魏进忠连忙附和:“徐提督高见!秦飞素有威望,若不将其钉死在‘谢党’之列,日后他若率边军回京,恐生变数。如此批注,既能打压秦飞,又能坐实谢渊的罪名,一举两得。”

文书们按徐靖的批注修改完毕,罪状疏终于定稿。徐靖将其交给心腹,吩咐道:“立刻用黄绫包裹,加急送往御书房,务必在陛下早朝之前呈递,不得延误。” 心腹躬身领命,快步离去,脚步声在寂静的长廊中格外刺耳。

石崇看着心腹离去的背影,说道:“徐提督,罪状疏已呈,接下来便看陛下的御批了。臣已让人告知李嵩大人,让他在朝堂上多进言,促成此事。”

徐靖冷笑一声:“陛下早已偏信我等之言,加上这份‘铁证如山’的罪状疏,还有李嵩在旁附和,谢渊的罪名已成定局。除非有大罗金仙下凡,否则谁也救不了他。”

罪状疏被加急送抵御书房时,萧桓刚结束晨读,正对着案上的《大吴律》出神。内侍将黄绫包裹的罪状疏呈上前,低声道:“陛下,理刑院、总务府、镇刑司联署的谢渊罪状疏,已按徐提督之意,加急呈递。”

萧桓抬手示意内侍退下,缓缓解开黄绫,露出里面的罪状疏。封面的朱砂大字刺得他眼睛生疼,他深吸一口气,翻开疏卷,“通敌谋逆、私挪军需、结党营私” 十二个黑体大字映入眼帘,如同十二把尖刀,扎在他的心头。

他逐字逐句地阅读,密信的 “笔迹描述”、账目的 “篡改痕迹”、官员的 “认罪供词”、“谢党” 的名单,一一在他眼前展开。这些被精心拼凑的 “证据”,形成了一张看似无解的网,将谢渊牢牢困住。他不得不承认,这份罪状疏做得极为 “完美”,逻辑清晰,证据 “确凿”,若是不知情者,定会认为谢渊罪该万死。

可萧桓心中清楚,谢渊并非如此之人。他想起天德元年秋,谢渊在宣府巡边时,曾亲笔写下军情奏报,详细描述北境的防务情况,字里行间满是忠君爱国之情;他想起青州赈灾时,谢渊变卖祖产,与灾民同食糙米,百姓的感谢信堆了满满一匣子;他想起谢渊的府邸,简陋得如同普通百姓之家,家中除了书籍和《北疆防务图》,再无值钱之物。

【这些 “证据”,真的是真的吗?】萧桓心中满是疑虑,【谢渊若要通敌,为何要在宣府巡边时写下详细的防务奏报?他若要私挪军需,为何要变卖祖产赈灾?他若要结党营私,为何府邸如此简陋?】

可他转念一想,徐靖、石崇、魏进忠三人分掌司法、内廷、特务大权,党羽遍布朝野,新理刑院初立,若他驳回这份罪状疏,恐怕会引发朝堂动荡。而且,谢渊手握军政大权,威望甚高,即便今日无反心,日后若被人蛊惑,或是部下怂恿,又能保证始终忠心?

【帝王之道,本就需权衡利弊。】萧桓心中暗道,【江山社稷为重,个人情义为轻。谢渊,若你真的是被诬陷,朕只能说,委屈你了。但为了大吴江山的稳固,你只能成为这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他合上罪状疏,指尖在封面上轻轻摩挲,心中最后一丝犹豫也渐渐消散。他知道,自己已没有退路,只能批准这份罪状疏,将谢渊定罪。

萧桓正准备传旨批准罪状疏,内侍突然禀报:“陛下,内阁首辅刘玄大人求见,说有要事启奏。”

萧桓眉头微蹙,心中暗道:“刘玄此时求见,定是为了谢渊之事。” 他沉吟片刻,说道:“宣他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