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炊烟再起(1 / 2)

这时,赵勇一瘸一拐地跑了过来,他小心翼翼地把那面已经破旧不堪的“汉”字旗插在桑明川的身边,兴奋地说道:“桑明川大哥,你看呀!咱赢了!我们真的赢了!”

温暖的阳光透过弥漫在空气中的硝烟,缓缓地照射下来,洒在每一个人带着伤痕的脸上,也洒在那面歪歪扭扭却无比珍贵的旗帜上。

桑明川静静地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田野,他的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感觉,他觉得,在这片土地之下埋藏着的,从来都不是懦弱,而是能够燎原的星火,是希望,是力量,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他抬起手,用力地抹了一把脸,脸上的血和汗水混合在一起,顺着脸颊滑落,然而他的笑容却显得格外清亮、灿烂,拍了拍石敢的肩膀说:“走吧,咱们回家煮粮粥喝。”

在战后的第三天,陈留县的炊烟终于袅袅升起,那一缕缕炊烟混合着药草的味道,在半空中缓缓飘荡。

桑明川惬意地靠在城墙上晒着太阳,石敢正在认真地给他后背的伤口换药。

石敢粗粝的手指碰到伤口的时候,桑明川却一声都没有哼,只是目光专注地盯着远处田埂上扛着锄头的百姓们——他们已经开始翻地了,新翻出来的泥土散发着湿润的光泽,仿佛孕育着新的生机与希望。

“大哥,你说奇怪不奇怪?”

石敢一边往伤口上撒药粉,一边嘟囔着,声音闷在他的胡子里:“前几天还在拼命拼刀子打仗呢,今天就已经开始琢磨着下种种地了。”

桑明川听了,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笑意,他的喉结动了动:“这就是咱们汉人过日子的方式啊——只要命还在,就会想着往地里种点东西,盼望着秋天收获的时候能多打几担粮食。”

他忽然直起了身子,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一样:“对了,赵勇呢?让他把那批新粮种分下去,就得趁着这几天墒情好。”

“早就去了!”

石敢拍了下桑明川的后背,这一拍疼得桑明川龇牙咧嘴:“赵大哥肩膀上还缠着绷带呢,可是偏偏要扛最重的粮袋,拦都拦不住,倔得很。”

正说着话的时候,赵勇就从城外飞快地跑了进来,他的裤脚沾满了泥巴,怀里还抱着一捆刚刚抽芽的稻苗,那稻苗嫩绿可爱,充满了生命力。

赵勇兴奋地对桑明川说:“桑明川大哥,你看呀!苏远叔在城郊开了一片试验田,这是咱们从南边换的新稻种,据说能比以前的品种多收三成呢!”

桑明川小心翼翼地接过稻苗,他的指尖轻轻碰着那嫩黄的芽尖,心中满是期待。

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空间里那片长得正旺盛的稻子——等到这批试种成功之后,就把空间里的种子拿出来,这样肯定能让弟兄们多囤积一些粮食,为未来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

陈默拄着枣木拐杖一瘸一拐地过来,裤脚还沾着晨露打湿的草屑,右肩空荡荡的袖管在风里晃荡——守城时被燕军的狼牙箭剐掉了半条胳膊。

他在桑明川面前站定,从怀里掏出用油纸包着的伤药清单,粗粝的手指划过“金疮药三十帖“的字样:“城里三家药铺都拾掇利索了,张老丈带着阿桃她们正给伤号换药。“

忽然压低声音,往城墙根挪了两步:“济阳送来两车草药,苏远那小子特意挑了止血的铁苋菜和接骨的续断,说是山里老猎户传的方子。“

他用下巴点了点城外:“慕容恪退得比兔子还快,营里丢下的箭矢能插满半个山坳,盔甲上的铜钉都没来得及撬走。我让二牛带人去拾掇,他媳妇正哭着要铜钉打嫁妆呢。“

“全听陈默先生的。“

桑明川正用布巾擦拭连弩上的锈迹,闻言抬头时,看见十二岁的阿木抱着捆箭矢跑过,箭杆上还沾着燕军的黑色翎毛。

“让弟兄们把旌旗拆了!“

他忽然加重语气:“红底黑字的慕容氏图腾,拿来给孩子们做鞋底——省得他们忘了这些豺狼长什么样。“

远处传来叮当的打铁声,那是老铁匠李三叔正把燕军的破损甲片熔成锄头,火星子溅在青石板上,烫出点点黑斑。

三日后的清晨,兴汉寨的土路上扬起阵阵尘土。

二十辆独轮车首尾相连,车把手上都系着红布条——那是陈留县绣娘连夜赶制的平安符。

张默披着件打补丁的蓝布褂子走在最前,车斗里码着陈留县的粗棉布、济阳的草药包,最顶上还摆着个陶瓮,里面是兴汉寨腌的腊肉,油星子顺着瓮沿往下滴,在车板上积成小小的油洼。

“都把腰杆挺直了!“

他回头吆喝,看见瘸腿的陈默正帮少年阿木把草药捆扎结实:“咱这不是逃难,是去换种子的汉家商队!“

“邻县的王家庄有位老把式!“

张默往车辕上磕了磕旱烟袋,烟锅里的火星子落在刚抽穗的麦田里:“据说能把野桃树嫁接到毛桃树上,结的果子甜得能粘住牙。我打算请他来,在鹰嘴崖下那片荒坡种满桃树。“

他忽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三粒饱满的麦种:“这是去年藏在墙缝里的,听说王家庄有新培育的'百日麦',六十天就能收割。“

桑明川往他褡裢里塞了袋炒花生,指尖触到老人腰间的玉佩——那是他早逝的儿子留下的。

“路上过黑风口时当心。“

他帮张默紧了紧车绳:“上个月有猎户看见过狼群。“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闹声,阿木正带着群半大孩子用燕军的断矛当马骑,矛尖早被李三叔敲扁了。

“换不着种子就回来。“

桑明川忽然说:“开春我教你们做曲辕犁,比啥种子都管用。“

张默用烟杆敲了敲桑明川的胳膊:“你当我是赵勇那愣头青?“

他忽然凑近了,压低声音:“我让二牛媳妇缝了个夹层,里面藏着你画的新式水车图纸——王家庄的老把式要是肯来,咱就把图纸给他看。“

朝阳照在他花白的胡子上,亮晶晶的全是汗珠:“当年我爹教我修水渠时就说,汉人要想活得体面,手里得有三样东西:锄头、书本、不服输的骨头。“

商队走的那天,桑明川在城头站到日头偏西。

石敢光着膀子蹲在他脚边磨镰刀,刀刃在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看啥呢?张老丈说了,换回来的麦种先在咱寨试种,郑大娘还说等秋天收了新麦,给你蒸带枣子的馒头。“

他往刀背上吐了口唾沫:“当年我爹就是吃了没粮食的亏,被羯人当两脚羊拖走的——现在咱有地有种子,谁也别想再欺负咱汉人!“

远处田埂上,几个妇人正用燕军的旌旗布料纳鞋底,针脚密得能数出个数。

桑明川忽然指向城外:“你看那片秧田。“

新插的秧苗在风中轻轻摇晃,嫩绿的叶子上还挂着水珠,倒映着蓝天白云。

“上个月这里还是尸横遍野。“

他弯腰捡起块碎片,上面的血锈已经发黑:“现在倒像块绿毯子。“

石敢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看见阿桃正带着孩子们在田埂上插柳条,每根柳条上都系着红布条——那是给死去弟兄们的招魂幡。

“咋能忘了?“

石敢把磨亮的镰刀别在腰后,已经疤痕纵横的胸膛在阳光下发亮。

“你后背那道伤,赵勇肩头的箭孔,陈默空荡荡的袖管——这些都是羯狗和鲜卑崽子留下的念想!“

他忽然抓起把泥土,褐色的土块从指缝漏下去:“但咱汉人过日子,就像这秧苗,被踩了还能往上长。“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歌声,是陈默教的《汉家谣》,调子歪歪扭扭的,却唱得格外响亮。

正说着,赵勇领着群半大孩子冲了过来,领头的阿木怀里抱着个陶罐,跑起来一颠一颠的,罐口的布巾都掉了。

“桑大哥快看!“赵勇扯开粗嘎的嗓子,左胳膊还吊在脖子上——上次炸粮仓时被气浪掀翻,摔断了锁骨。

“苏远叔教咱腌的梅子!“

他献宝似的揭开陶罐,酸气混着酒香扑面而来:“他说这酸梅汤喝了能解乏,给伤号们泡水喝正好!“

阿木踮着脚往桑明川手里塞梅子,掌心还沾着没洗干净的草木灰。

陶罐里的梅子紫得发黑,上面还沾着几粒没去净的梅核。

桑明川捏起一颗放进嘴里,酸得腮帮子直抽抽,眼角却湿了——这味道让他想起好几辈子前老母亲腌的酸菜。

“好小子!“

他拍了拍赵勇的后脑勺:“苏远那家伙总算办了件正经事。“

远处传来李三叔的吆喝声,老铁匠正把最后一块只剩一半的燕军甲片敲成犁头,叮当声里,阿桃带着女孩子们唱起了新学的歌谣:“种好田,打好铁,汉人骨头比金坚......“

到了亥时,桑明川在油灯下翻账本,泛黄的纸页上记着“陈留县存粮三百石““伤号七十七名“,墨迹旁还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稻草人——那是阿木白天硬要他画的。

忽然听见窗外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他吹灭油灯摸到窗边,看见月光下,陈默正带着三个年轻人扎稻草人,草人的胳膊是用燕军的断矛做的,脑袋上还扣着顶破头盔。

“要把草人胳膊扎高点。“

哑奴阿福突然比划起来,他用残存的三根手指指着田埂,又做了个鸟雀啄食的动作——这个上个月才从燕军手里逃回来的少年,此刻正认真地给草人系上红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