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生产运动(1 / 2)

时间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与警惕戒备中悄然流逝。

春旱的考验过去后,几场及时的夏雨如同甘霖,滋润了干渴的土地,也催生了蓬勃的生机。

独立团和根据地群众共同开垦的“星星田”里,那些曾经弱不禁风的幼苗,开始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土豆和红薯的藤蔓迅速蔓延开来,覆盖了原本裸露的黄土,绿油油的一片,像是给山坡披上了崭新的衣裳。

南瓜宽大的叶子像一把把小伞,黄色的花朵在叶间悄然绽放,引来了嗡嗡的蜜蜂。

萝卜和蔓菁的缨子翠绿欲滴,地下的块茎正在悄然膨大。就连一些利用废墟角落、房前屋后种下的豆角、茄子等蔬菜,也长势喜人。

这片被战火反复蹂躏的土地,再一次向坚韧的人民奉献出了它的馈赠。

看着这片日益繁盛的绿色,无论是战士还是群众,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那是对劳动成果的期盼,也是对生存下去的信心。孩子们在田埂边追逐嬉戏,看着一天天长大的瓜果,眼里充满了渴望。

老大娘们则会小心翼翼地拔掉田间的杂草,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这些救命的庄稼。

赵大勇几乎每天都要到各处的生产点巡视。他蹲在田埂边,仔细查看作物的长势,用手轻轻捏一捏土豆根部的土壤,判断块茎的大小;或者掀开红薯藤,观察垄土的裂缝,那是地下果实膨胀的迹象。

他和老农们交流种植经验,听取他们的意见,脸上时常带着欣慰的神色。这份沉甸甸的绿色希望,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肩头的压力,也让他脑海中那份关于饥荒的惨痛记忆,稍稍淡去了一些。

“团长,照这个长势,土豆和红薯再有一个月左右,就能陆续收获了。”

周锐陪着赵大勇巡视,手里拿着小本子记录着,边写边说道:

“初步估算,光是部队自己开垦种植的这部分,如果能全部收获,至少能解决我们两个月左右的口粮缺口。再加上群众自己种植的,以及我们之前藏匿的粮食,平稳度过秋收前的困难期,希望很大!”

“不能掉以轻心。”赵大勇虽然心中稍安,但语气依旧谨慎,“丰收在望,不等于丰收在手。天气变化、病虫害,还有……就是鬼子的破坏,这些都是变数。尤其是鬼子,他们绝不会坐视我们恢复元气。”

他的担忧并非多余。平安县指挥部被端之耻,冈村宁次从未忘记。虽然大规模扫荡暂时无力发动,但他对独立团和这块根据地的忌惮与仇恨更深了。

通过各种情报渠道,他也得知了八路军正在大规模开展生产自救的消息。

平安县城内,日军指挥部旧址已被修复,但气氛依旧压抑。新任的前线指挥官高野拓村大佐,是个以狡猾和残忍着称的家伙。

他站在地图前,听着情报官的汇报。

“大佐阁下,根据‘灰雀’最后失联前传递的信息,以及我们近期空中侦察和地面谍报人员反馈,赵大勇的独立团正在其控制区内广泛开荒种植,种类多为土豆、红薯等速生作物。其长势……似乎不错。”

“八路……想靠土地活下去?”高野拓村嘴角露出一丝阴冷的笑意,

“想法很好,但太天真了。我不会让他们如愿的。”

他转过身,对下属命令道:“传令各据点,组织小股精锐部队,加强出击频率。目标,不是与八路军主力决战,而是破坏他们的农田!烧毁、践踏,用一切手段,摧毁他们的庄稼!我要让他们的希望,变成绝望!”

“另外,”坂田补充道,“悬赏赵大勇的人头,赏格再提高一倍!同时,加强对根据地物资,特别是盐、药品和金属的封锁。我要困死他们,饿死他们!”

新的危机如同阴云,再次笼罩在根据地上空。日伪军改变了策略,不再寻求大规模决战,而是化整为零,组成多支由老兵和汉奸便衣队组成的“破坏小队”,利用熟悉地形的汉奸带路,绕过八路军的主要警戒线,专门寻找和破坏种植区。

一时间,根据地边缘的一些村庄再次遭殃。即将成熟的庄稼被日军纵火焚烧,或者被马蹄、皮靴肆意践踏。辛苦数月的成果,顷刻间化为乌有。群众看着被毁的田地,哭声震天。

“狗日的小鬼子!不敢明刀明枪地干,尽玩这种下三滥的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