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差矣。” 谢渊反驳道,“修渠虽耗资巨大,但一旦修成,万亩旱地便可变成良田,百姓再也不用靠天吃饭,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至于资金,我已决定,将查封贪官的家产全部充公,作为修渠的启动资金;另外,我个人捐献三个月的俸禄,带动官员们捐款;再向地方乡绅募捐,承诺修渠成功后,给予他们相应的荣誉和优惠政策。”
“乡绅们恐怕不会轻易捐款。” 另一名官员说道,“他们大多与贪官豪强有勾结,对大人您心存不满。”
谢渊点了点头:“我知道此事不易,但为了百姓,我必须一试。” 他当即下令,张贴告示,向乡绅募捐,并亲自登门拜访一些有声望的乡绅。起初,乡绅们果然态度冷淡,有的甚至闭门不见。但谢渊并未放弃,他一遍遍向他们讲述修渠的好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有一位年迈的乡绅,被谢渊的诚意打动,说道:“谢大人,您为了百姓,不惜得罪权贵,捐献俸禄,我们这些乡绅,岂能坐视不理?我愿捐献五千两白银,支持修渠之事。”
在这位乡绅的带动下,其他乡绅也纷纷捐款,很快便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可修渠工程启动后,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水渠要经过一些地方豪强的土地,他们担心水渠会破坏自家的风水,或是影响农田灌溉,纷纷出面阻挠,甚至派人破坏施工。
谢渊得知后,亲自前往现场,与豪强们交涉。“水渠修成后,受益的不仅是普通百姓,你们的田地也能得到灌溉,收成会大幅提高。” 谢渊说道,“若你们执意阻挠,便是与百姓为敌,与朝廷为敌,后果自负。”
豪强们仗着背后有石崇的势力,依旧不肯让步。谢渊当即下令,将带头阻挠的豪强抓起来,按《大吴律?妨碍公务律》治罪。其他豪强见状,再也不敢阻挠,修渠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修渠工程启动后,谢渊亲自担任总指挥,每天都要到施工现场查看进度。为了确保水渠路线最合理,引水最顺畅,他带着几名水利工匠,踏遍了晋地的山野,实地踏勘地形。
按《大吴水利工程规范》,水渠路线需避开地质松软的区域,选择地势平缓、距离黄河较近的地方。谢渊和工匠们顶着烈日,踩着滚烫的黄土,翻山越岭,饿了就吃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山泉水,脚底磨出了血泡,却毫不在意。
“大人,这边的地形不错,地势平缓,距离黄河只有十里路程,引水方便。” 一名工匠指着前方的一片山谷说道。
谢渊点了点头,仔细查看了地形,又拿出图纸,在上面标记起来。“此处确实合适,但要注意,水渠经过的这片区域,有几个村庄,需要拆迁安置。” 他说道,“一定要妥善安置村民,给予他们足够的补偿,不能让他们流离失所。”
工匠们应道:“大人放心,我们会按照您的吩咐,妥善处理。”
在踏勘过程中,谢渊发现,有一段水渠需要穿过一座山,工程量巨大。工匠们建议绕山而行,虽然路程远了一些,但施工难度较小。谢渊却摇了摇头:“绕山而行,会增加水渠的长度,增加引水阻力,而且会占用更多的农田。我们不能为了图方便,就浪费资源,损害百姓的利益。”
他当即决定,开凿隧道,让水渠穿山体而过。这个决定遭到了工匠们的反对:“大人,开凿隧道难度极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工期会大大延长。”
“难度再大,也要坚持。” 谢渊坚定地说道,“只要能让水渠最合理、最有效,再多的辛苦也值得。” 他亲自与工匠们一起,研究隧道开凿方案,计算工程量和所需人力物力,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
在谢渊的坚持下,隧道开凿工程顺利启动。为了加快进度,他调集了更多的人力,分成三班倒,日夜施工。他每天都会到隧道施工现场查看,关心工匠们的安全和生活,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有一次,隧道突然发生塌方,几名工匠被埋在里面。谢渊得知后,不顾众人阻拦,亲自冲进隧道,参与救援。经过几个时辰的努力,被埋的工匠终于被救了出来,谢渊却因为劳累和吸入过多粉尘,晕了过去。
醒来后,下属们劝他好好休息,不要再亲自到施工现场。谢渊却摇了摇头:“水渠工程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我必须亲自盯着,才能放心。” 他稍微休息了一下,便又回到了施工现场。
在修渠的同时,谢渊也没有放松整顿吏治。按《大吴官员考核制度》,每年都会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考核优秀者提拔,不合格者罢黜。谢渊利用这次考核的机会,对山西各地的官员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他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了解官员的政绩和口碑。对于那些不作为、乱作为、贪污腐败的官员,他毫不留情地罢黜;对于那些清廉务实、为民办事的官员,无论出身贵贱,他都极力提拔。
有一名县令,出身寒门,为官清廉,在旱灾期间,倾尽自己的俸禄,救济百姓,组织村民自救,政绩显着。谢渊得知后,亲自前往该县考察,发现该县的灾情最轻,百姓的生活也相对稳定。他当即下令,将这名县令提拔为知州,并上报朝廷,请求给予嘉奖。
“大人,这名县令出身寒门,没有背景,提拔他恐怕会遭到非议。” 下属劝道。
谢渊摇了摇头:“为官之道,不在于出身,而在于本心。能为百姓做事的,便是好官。我提拔他,不是因为他的出身,而是因为他的政绩和品德。”
他还发现,有一些官员,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却欺压百姓,贪赃枉法。谢渊当即下令,将这些官员罢黜,并依法追究其责任。其中有一名官员,是石崇的远房亲戚,谢渊也毫不留情,将其抓起来,打入大牢。
石崇得知后,派人给谢渊送信,威胁他若不释放其亲戚,便会让他 “吃不了兜着走”。谢渊看完信后,冷笑一声,将信扔在一边:“我谢渊为官,只认国法,不认私情。别说他是你的远房亲戚,就算是你的亲儿子,犯了法,我也一样依法处置。”
整顿吏治的举措,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支持,也让山西的官场风气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廉洁自律,为民办事,晋地的治理越来越清明。
谢渊知道,整顿吏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他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确保官场的清明。他还设立了举报箱,鼓励百姓举报贪官污吏,对举报属实者给予奖励。
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改善了官场风气后,谢渊又开始着手兴办教育。他深知,要让晋地真正发展起来,必须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按《大吴教育制度》,地方应设立府学、州学、县学,但晋地由于常年战乱和灾荒,许多学校都已废弃,百姓子弟大多无法读书识字。
谢渊决定,在晋地各县设立义学,招收寒门子弟入学,免费提供书籍和笔墨纸砚,聘请有学识的儒生担任教师。他将查封贪官的部分家产和募捐来的资金,用于义学的建设和运营。
在设立义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是师资问题,晋地有学识的儒生不多,而且大多不愿意到偏远的县乡任教。谢渊得知后,亲自登门拜访一些退休的老儒生,恳请他们出山任教。“教育是百年大计,关乎晋地的未来,关乎百姓的福祉。” 谢渊说道,“恳请老先生出山,为晋地培养人才,造福子孙后代。”
老儒生们被谢渊的诚意打动,纷纷答应出山任教。其次是资金问题,设立义学、聘请教师、购买书籍笔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谢渊除了将部分赃款和捐款用于义学外,还带头捐献俸禄,并鼓励官员和乡绅捐款。
义学设立后,百姓们纷纷将孩子送到义学读书。谢渊经常到义学视察,看着孩子们捧着书本,认真读书的样子,心中满是慰藉。“水渠能解一时之困,义学才能育长久之福。要让晋地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将来才能有更多人为这片土地出力。” 他说道。
有一次,谢渊到一所义学视察,看到一个孩子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笔墨纸砚,只能用树枝在地上写字。谢渊心中一酸,当即下令,为所有义学的学生免费提供笔墨纸砚,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安心读书。
他还经常给孩子们讲课,教导他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为民办事。“你们是晋地的未来,是大吴的希望。” 谢渊说道,“只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让晋地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在谢渊的努力下,晋地的义学越办越多,培养了大批寒门子弟。这些孩子长大后,许多人都成为了有用之才,有的考取功名,为官清廉;有的留在地方,兴办实业,带动百姓致富。谢渊兴办义学的举措,不仅为晋地培养了人才,也为大吴王朝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晋地任职三年后,谢渊因政绩显着,被朝廷召回京城,升任兵部侍郎。离开晋地那天,百姓们自发地来到街道两旁,敲锣打鼓,为他送行。有的百姓捧着自家种的粮食,有的捧着亲手缝制的衣物,有的捧着写满祝福的牌匾,依依不舍。
“谢大人,您不能走啊!您走了,我们怎么办?” 一名老妇人拉着谢渊的手,泣不成声。
谢渊眼眶湿润,说道:“老妇人,我虽然离开了晋地,但朝廷会派新的巡抚来,他也会为百姓办事的。我在晋地三年,能为百姓做一些实事,我很满足。”
他接过百姓们送来的牌匾,上面写着 “为民做主” 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饱含着百姓们的深情厚谊。“这声‘青天’,是百姓对我的认可,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往后余生,我定当坚守初心,不负这份信任。” 谢渊心中默念。
离开晋地后,谢渊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在晋地的誓言,无论身居何职,都始终坚守为民办事、廉洁奉公的初心。他在兵部任职期间,整顿军纪,加强边防,为大吴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他升任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掌全国军政、九边防务,兼掌御史台,更是殚精竭虑,为国为民。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生坚守初心,为民办事,最终却会被奸党罗织罪名,打入死牢。雪花还在飘,落在窗台上积起厚厚的一层,谢渊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心中满是感慨。
“我一生清贫,从未中饱私囊;一生戎马,从未畏惧强敌;一生为民,从未有过半分懈怠。”他低声自语,声音在空旷的囚室里回荡,带着一丝悲壮,“可如今,却落得通敌谋逆的罪名,被囚于这暗无天日的死牢。这世道,当真容不下一颗赤子之心吗?”
可即便如此,当他想起山西百姓脸上的笑容,想起水渠里流淌的清水,想起义学里孩童的读书声,心中的信念依旧未曾动摇。“或许我看不到昭雪的那一天,但我谢渊一生行得正、坐得端,从未做过对不起百姓、对不起江山的事。”他望着窗外漫天飞雪,眼中没有绝望,只有对往昔的追忆,和对初心的坚守,“赤心不改,清白不灭,纵使粉身碎骨,亦无怨无悔。”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覆盖。谢渊靠着墙壁,缓缓闭上眼,记忆中的山西春日依旧温暖,而那份为民请命的初心,也如寒冬中的火种,在他心中静静燃烧,从未熄灭。
片尾
寒雪纷飞,囚室孤灯,谢渊的回忆终在风雪中沉淀。三年晋地为官,他以赤心为犁,以清廉为种,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出希望:清查贪腐,让救命粮真正抵达百姓手中;兴修水渠,让旱地变成良田;整顿吏治,让官场风气焕然一新;兴办义学,让寒门子弟有了出头之日。那些百姓的笑容、孩童的书声、水渠的清流,都成了他身陷囹圄时最珍贵的慰藉,也是他坚守初心的力量源泉。
如今,奸佞当道,冤狱深筑,谢渊虽被困死牢,却从未向命运低头。他的回忆,不仅是对往昔的追忆,更是对奸佞的无声控诉,对初心的坚定守护。那些当年被他救助的百姓,如今仍在为他鸣冤;那些当年被他提拔的官员,如今仍在暗中积蓄力量;那些当年在义学读书的孩童,如今已长大成人,成为了坚守公道的中坚。
徐靖、石崇等人或许能凭借权势将谢渊打入死牢,却无法抹去他在百姓心中的清名;或许能罗织罪名玷污他的声誉,却无法动摇他心中的赤诚。晋地的百姓不会忘记,那个在寒雪中送粮的 “谢青天”;大吴的江山不会忘记,那个为了国家长治久安殚精竭虑的忠臣;历史更不会忘记,那个在黑暗中坚守光明的孤臣。
风雪依旧,初心不改。谢渊在囚室中坚守的,不仅是个人的清白,更是为官者的良知,是百姓对公道的期盼。而在这风雪之外,秦飞在边关收集罪证,张启在理刑院暗藏锋芒,刘玄在朝堂暗中护忠,无数颗赤诚之心正在汇聚,无数股正义之力正在涌动。
这场寒雪终会停歇,这黑暗终会过去。谢渊的赤心,曾照晋山春;他的清白,终将映天下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公道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而谢渊在寒雪中坚守的初心,将永远照亮后来者的道路,成为大吴王朝历史上最耀眼的光芒。
卷尾
寒雪忆昔,赤心未泯。谢渊在诏狱的寒雪之中,回溯晋地三年的为官岁月,不仅是对个人过往的追忆,更是对为官初心的重申,对公道正义的坚守。那三年,他以一省巡抚之职,抗权贵、除贪腐、兴水利、办教育,用实际行动践行了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的誓言,也用赤胆忠心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与敬仰。
晋地的岁月,是谢渊一生的缩影。他始终坚信,为官者当以民为天,以清为魂,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能辜负百姓的信任。即便后来身居高位,掌全国军政,他也始终保持着这份赤诚,廉洁奉公,为民办事,从未有过半分懈怠。
可封建王朝的官场,终究是黑暗的。谢渊的正直与忠诚,刺痛了奸党的利益,也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徐靖、石崇等人罗织罪名,构陷忠良,将谢渊打入死牢,妄图抹去他的功绩,玷污他的清名。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历史的公正的。谢渊的清名,早已深深扎根在百姓心中,任凭奸党如何抹黑,都无法改变。
谢渊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封建时代贤臣的风骨与担当。他不畏强权,敢于碰硬,为了百姓的利益,不惜得罪权贵;他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从未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始终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些品质,不仅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同时,谢渊的遭遇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王朝的腐朽与黑暗。官官相护,权钱交易,奸党当道,忠良蒙冤,这些都是封建制度的必然产物。它警示我们,权力失去制衡,必然导致腐败与暴政;司法失去公正,必然引发冤狱与动荡;只有建立健全的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才能保障官员的廉洁,维护百姓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寒雪终会消融,黑暗终会过去。谢渊虽然身陷死牢,但他的初心与坚守,却如寒冬中的火种,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未来。他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后人坚守初心、为民办事、廉洁奉公、维护公道。而那些奸党,虽然一时得势,终将被历史唾弃,被世人遗忘。
大吴王朝的兴衰早已成为过往,但谢渊的赤心与坚守,却永远不会过时。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铭记谢渊的故事,坚守初心,不负使命,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百姓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便是谢渊的回忆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