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贩的增加是大势所趋,正如那些文臣所预料的那般,一旦开放商贸,必然会有诸多农户工匠投身其中。
不过,在朝堂上,并没有人站出来说这个。
现在的大明圣人,讲究的就是一个数据,让文臣意外的是,虽说有不少农户从农村向村镇转移,可耕地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相反,因为税赋政策的变动,耕地农户反而变多了许多。
大明户部每半年就要理前半年的田亩数据,能明显看出耕地在不断增加。
这也是必然,只不过其中的理由,有些朝臣知道,也不敢说出来。
从洪武到正统,期间除开国之初,因百废待兴,百姓回归农田,而后八十年,各种反乱再起,流民便开始增加。
在户籍制度的限制下,想要脱离束缚住自己的身份,只能举家钻入山林或者其他人迹罕至的地方。
现在,儿子前往县镇行商,老父亲在地里种田,这并没有什么限制,而因为按田地收税,老父亲并不会因此而背上更重的税赋,当然,若是儿子还分到田地而不种,那只能麻烦亲戚,或是低价租给想种的人。
田地本身属于朝廷,而田地越多,税赋越多,这其中就涉及到了耕种成本,承包越多的土地,就要有足够的劳动力,若是粮价合适,承包土地的人还能从中赚出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