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那些都是你们父皇赐予的!(2 / 2)

没错!

虽然胡大老爷事先没准备教案,上课时没讲义,下课后也没布置太多作业;

乾脆就不出门了。

虽然只上了短短一个多时辰的课;

朱元璋从大本堂回来后,怕忘记,赶紧记了下来。

教坊司一直在等他签字画押,还有魁等著他的指导。

虽然学生只有十多个不敢多说话的小傢伙;

胡大老爷自是欢喜,可朱元璋看著手中整理好的“讲义”,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这类关乎后宫姬妾团结的大事,胡大老爷怎能不上心

再说,他现在还在礼部领俸禄呢。

天天围著娇艷的转,胡大老爷的日子过得实在愜意。

不过……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胡大老爷確实累了。

近两天,他只要有空閒就手不离书,反覆温习琢磨。

不去看看怎么行

而且,既然收下了香满天两位异域女子的厚礼,总得给人家几分薄面吧

要是不去帮魁把关,替香满天撑场面,岂不显得胡大老爷不够仗义

所以非去不可!

教坊司、府邸、香满天……

毕竟,他的身份和名声,若与某位皇子有所牵连,將来可能真的会惹出麻烦。

朱元璋对周边番邦的情况虽不甚了解,但也略知一二。

他越看越觉得胡大老爷讲的东西深奥。

这些都是胡大老爷上次授课的內容。

与其日后等著朱元璋防备忌惮,不如一开始就妥善处理好这些麻烦。

无论名义还是实际,大明都是当世最强的上国。

周边小国如果不及时朝贡,恐怕会被惩戒。

因此,经过这一番考量,朱元璋大致清楚了状况。

之前没太在意,因为在他看来,除了中原大地,其他地方都是荒芜之地,不值得重视。

朱元璋听完胡惟庸的话,內心久久无法平復。

胡惟庸的观点背后,隱藏著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態度。

在他看来,决定的事情,就一定要执行。

然而,胡惟庸与朱元璋以及大明其他大臣的不同之处在於,他对国与国的关係有著极为透彻的理解。

没有所谓的仁义道德,也不存在什么礼尚往来,国家之间只有的利益。

你的国家富裕、土地肥沃,那好,最终都会成为我的囊中之物。

这种思想简直到了极致。

若是这话传到其他朝臣耳中,必定会有人指责胡惟庸失了体面。

但朱元璋却认为这做法无可挑剔。

我们驱逐外族、復兴中华,本身就是上国。

你那里有好东西,我们看中了,你不给的话,难道不该直接派兵取来

想想胡惟庸说的那些话,一年三熟的土地,肥沃的耕地,这样的宝地怎能不拿下要是后世子孙没有这份魄力,岂不是愧对我们开创的基业

不过,朱元璋隨即想起瓦剌和韃靼这两个劲敌。

胡惟庸一直强调要防范的敌人,朱元璋不可能忽视。

更何况,大明的江山是从元朝手中夺取的,中原百姓被元朝欺压百年,早已深恶痛绝。

因此,朱元璋对异族始终存有戒心。

一想到这里,他又琢磨起胡惟庸“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建议,立刻让宋利去找毛驤。

这事终究还得靠毛驤的锦衣卫去完成。

毕竟这些人本就擅长此类任务。

正如胡惟庸所言,只要选对合適的人,將风险和收益解释清楚,事情便不会出错。

在有心算无心的局势下,瓦剌、韃靼这些未曾见识过中原王朝尔虞我诈、暗箭伤人伎俩的蛮族,看不出其中的复杂关係才是怪事。

因此,当毛驤踏入谨身殿时,朱元璋立刻拉著他的手布置任务。

“人选最好长得不起眼,先分散到边境地区学做生意。

“或者绕个圈去当强盗,也行。

“等在当地有些名望后,找个藉口投奔他们!”

“进入后,先老老实实为对方做事赚钱!”

“这样不久就会得到提拔!”

“那时这些人就能发挥作用了!”

“刺探情报、实施反间、埋伏……”

“手段多得是!”

“毛驤,我只有一个要求,这些人交给你安排好,我要知道瓦剌和韃靼的一举一动!”

毛驤听完顿时愣住。

朱元璋的要求不算什么,但之前提到的臥底策略实在令人惊嘆。

不仅要派,还要让他们不断晋升

太厉害了!

看来锦衣卫以后的方向得朝这个发展了!

这比监视官员有趣多了!

------------

毛驤,大明锦衣卫指挥使!

在外人眼中,他是朝廷的鹰犬、特务首领,是眾多官员、商人、贵族的噩梦。

隨著朱元璋一次次血腥清洗,锦衣卫的声誉日益恶化,名声几乎跌入谷底。

没办法,锦衣卫做的就是得罪人的工作。

监视、刺探、收买……

在朱元璋的命令下,锦衣卫对朝廷內外的官员展开了全方位的监控,使得锦衣卫与文武百官之间形成了紧张对立的局面。

即便这些监察是必要的,皇帝也需要这样的监督体系,但人们总是自私的。

个人的生活受到严密监视才是最直接的影响。

因此,只要有机会,文武百官绝不会放过任何削弱锦衣卫力量的时机。

他深知,这位的严厉程度超乎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