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考生对礼部公告是喜是怒,他们最后只能乖乖服从。
如果有背景或后台,根本不用来这里爭名额。
所以,无助的学生们除了低头还能做什么
於是,应天府陷入前所未有的热潮。
往常被学生忽视的六部小吏,现在门前车水马龙。
学生们很快弄清楚了这次考试如此特殊的原因。
简单来说,官府需要的是来了就能工作、就能做事的基层官员。
不像以往科举后直接去翰林院做清閒差事,这次完全不同。
那么,想知道报考部门和职位的具体流程,不就得找这些资深的小吏吗
平时他们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上,这些长期在衙门工作的吏员过得比想像中更舒適。
衙门之中,只要稍微懂得人情世故,便能混得比不少九品、八品的小官还好。
因为他们出身的缘故,註定在官场中难以有所晋升,即便努力也最多混个品。
这已经是祖上积德的结果。
因此,他们常年从事最繁重的工作,跑腿打杂样样精通。
也正因如此,那些无权无势的小官根本难以驾驭他们。
毕竟,你的上司,甚至上司的上司,在刚从翰林院分派下来时可能就已经和这些吏员熟识。
一旦得罪其中一位吏员,很可能不仅是得罪了一个吏员,更是得罪了自己的上司及上司的上司。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么多学子爭相拜访。
只有这些长期在某衙门工作的吏员,才最了解基层事务。
他们对各种流程、门道、规矩或许表达得不够文雅,甚至显得粗俗。
但若能找到合適的方法或態度,让他们说出真话,那得到的定是真知灼见。
与此同时,礼部也开始按照惯例展开工作。
礼部官员查看报名册后,简单统计,便放下心来。
他们先前最担忧的是某些职位无人问津。
虽然做官者眾多,但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责任就会落到他们头上。
然而,报考截止后统计结果出来,令他们满意。
不论是六部、大理寺,还是县衙等基层职位,不仅有学子报考,部分岗位的竞爭激烈程度令人惊讶。
大家都清楚吏部、礼部、户部等职位地位略高於其他部门。
既然如此,最终只能通过考试来决定高下。
礼部官员翻阅著报名册上的名字,只觉压力山大。
过去参加科举时,他们並未如此清楚地意识到竞爭者的存在。
毕竟每个衙门的职位有限,一旦报错岗位,將来出了差错,连退路都没有。
然而,这些官员只是默默感慨,无人多言。
他们当年考取功名也不容易,如今的招考虽更激烈,却也是层层选拔的结果。
礼部官员隨后转向准备试题的工作。
公文写作相对简单,他们能从以往的科举题目中挑选,並结合实际需求迅速擬定大量题目。
难点在於各衙门的专业试题,这需要向其他部门借调专家协助。
儘管如此,各部门对此事態度积极,毕竟这是好事,有助於彰显各自的贡献。
参与命题的人员需遵守礼部规定,直至考试结束都不得离开。
短短两天后,首版专业试题顺利出台。
对於未在礼部工作的官员而言,这一过程既新奇又高效。
他们认识到这种新式考试的优势:针对不同部门和岗位定製题目,极大减少了舞弊空间。
同时,这种方式也让朝廷能够精准筛选出所需的专业人才。
初次见到这种选拔方式的官员们普遍认为,这种方式选出的官员远胜那些从书本中走出来的“书呆子”。
毕竟即使是刚通过科举的新晋进士,也需在翰林院歷练数年。
这些年来看似只是读书写字,实则有心者从未停止学习,唯有如此,日后到其他部门任职时,才能迅速上手,否则即便进入官场,仍免不了被责备。
如今这样的选拔对他们来说十分合理,即便笔试合格,考生还需参加面试,这无疑是一种公平的竞爭机制。
明白这一点后,官员们对胡大老爷不得不刮目相看,这可不是普通人能想出的办法。
第二天,几位礼部官员重新抄录考题后来到教坊司,却发现胡大老爷直到午间才姍姍来迟。
接过密封的考题,眾官员面无表情,一句话也不想多说。
胡大老爷毫不在意,笑著打开考题查看,点头称讚:“不错,很专业,比传统的科举题目强多了。
”听到讚扬,眾人鬆了口气,却没料到胡大老爷隨即拿起毛笔开始修改。
他说道:“再补充一点內容,这样会更完善。
”官员们见状,虽有异议也不敢多言,早已习惯了他的风格。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到了胡大老爷並非为了炫耀,而是因为此事由他主导策划,框架和规则皆出自他手,因此他必须亲自把关。
有些名声他可以不要,但有些却必须爭取,否则老朱可能会对他有所不满。
胡大老爷可以摆烂、可以躺平,但他不能成为无用之人。
归根结底,关键在於他拥有一些他人不具备的能力。
这才是他能够摆烂、躺平的根本原因。
如果没有能力、没有筹码、没有能让朱元璋始终牵掛不舍的东西,怎能確保老朱不会某天情绪失控
实际上,这是胡大老爷近几个月在教坊司玩耍时逐渐领悟的道理。
经过反思过去一年多在大明的生活,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过於依赖上辈子对朱元璋的认知来理解这位开国皇帝。
朱元璋是否心狠手辣
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