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接过信封拆开,仔细阅读起来。
---
对胡惟庸府上的监视从未间断。
胡惟庸本人也清楚这一情况。
然而,君臣之间对此似乎都不以为意。
这更像是他们之间的某种默契。
毕竟胡惟庸追求的就是一种隨性而为的態度。
他不愿將自己关在府中无所作为变成秘密谋划。
所以,锦衣卫愿意监视就让他们监视吧,只要记住领取俸禄后要尽职尽责即可。
正因胡惟庸如此行事,李善长今日吃了亏。
李善长府上也有锦衣卫吗
当然有。
但李善长自有应对之策。
与锦衣卫周旋斗智,是许多官员必备的技能。
谁能料到还有像胡惟庸这样的做法
真是懒到连掩饰都不屑的地步。
於是,李善长还未回到府中,他与胡惟庸的对话便已呈现在朱元璋面前。
看著那份字跡有些凌乱的奏报,朱元璋冷哼一声,將其搁置一旁。
无需再看。
李善长已有自取的趋势。
看来李善长毫无敬畏之心。
直至今日,他还妄图拉拢胡惟庸
哼,一个狂妄自大的野心家!
朱元璋怎会不知李善长近期的行为
可以说,他是亲眼看著李善长与其他官员勾结。
但他选择袖手旁观。
既无提醒,也无警告。
因为他只想测试一下天下官员对他朱元璋以及他家族是否还存有敬畏。
或许可以认为,这是朱元璋出给这些官员的一道难题。
若回答不合他的心意,后果恐怕不会太理想。
毕竟,朱元璋是从元末中崛起,亲手创立了大明王朝。
他並不介意先清除那些不合格的人,再挑选新的官员。
在他朴素的想法里,没有人不想做官。
既然身后有无数人等待机会,又何必顾忌太多
这帮看似愚钝的官员,其实若被除去,对大明或许更有利。
朱元璋此刻满心庆幸。
看著许多官员与李善长勾结,回头却发现与李善长关係密切的胡惟庸毫无重新交往之意,这令他十分满意。
实际上,胡惟庸早已超越普通大臣的身份。
身为儿女亲家和老兄弟,胡惟庸不仅是臣子,更是朱元璋信任之人。
或许连朱元璋自己都未察觉,在某些时候,他將胡惟庸视为真正的朋友。
若失去这样一位朋友,朱元璋定会倍感失落。
回望当初暗示李善长中断亲事,实在是明智之举。
不仅为自己肥胖的儿子觅得佳偶,也切断了李胡两家的根本联繫。
没有了这层姻亲关係,两家绝无可能联手。
更妙的是,胡惟庸当时可能已洞察到某些事情,选择顺势而为。
否则,难以解释为何他对李善长如今如此避之不及。
朱元璋深知胡大老爷懒散无为的性格,完全不想沾染李善长的事务。
胡大老爷甚至不愿担任侍郎,一心只想辞官归隱。
这种態度怎么可能与李善长有瓜葛
想到这里,朱元璋彻底放下忧虑,命令宋利转告毛驤:
“密切监视李善长的动向,无论他与何人接触、说什么做什么,都要掌握。
目前李善长的作为还不足以构成威胁,但我希望毛驤能找出关键线索。
”
宋利听后心中一震,但面上不动声色地领命离去。
他知道,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最后一丝宽容已消散。
一旦毛驤收集到確凿证据,或者李善长自掘坟墓,他的结局便已註定。
与此同时,胡大老爷也在书房中愤懣不已。
“李善长这老东西竟敢算计我!为何总是纠缠不清莫非是他未达成目的,心有不甘吗”
“真是烦死了!“
胡大老爷此刻怒气衝天,坐在书房里不停地抱怨。
没办法,胡大老爷清楚得很,今天李善长登门拜访的事情,绝对瞒不过朱元璋。
儘管他对自己的地位还算有信心,但莫名其妙地惹出这么多麻烦,让他对李善长產生好感才奇怪呢!
之前做了那么多准备,结果被李善长一搞,又回到了原点。
难怪胡大老爷要发火。
左思右想后,胡大老爷决定最近乾脆不出门了。
隨手写了个便条,也不管章善收到后会怎样。
直接让胡义送去工部。
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说胡大老爷病了!
而且病得还不轻!
既然辞官不成,那就乾脆躺平。
谁想干谁干去!
他是一步都不想出门了!
---
原本胡大老爷打算这段时间在工部“加加班”,然后找个合適的机会辞职。
然而李善长的突然造访,完全打乱了他的计划。
“胡义!胡义!“
“人呢快过来!“
胡大老爷越想越生气,在书房里大声喊道。
胡义作为大管家,刚替胡大老爷跑完腿去了一趟工部,把请假条递上去。
刚进门就听到胡大老爷明显带著烦躁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