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他们自己的能力有问题,还找藉口!
不过,看著解縉气愤的模样,方孝孺微微一笑,表情变得意味深长。
要是解縉知道,胡惟庸就是之前一起逛青楼的陈近南,那就有趣了。
你现在骂得越凶,以后见面越有意思。
解縉的性格跟我完全不同,说不定还会闹出什么麻烦来。
方孝孺对此感到十分兴奋。
毕竟,谁会拒绝看笑话呢特別是好友出糗的笑料。
不看的话,岂不是白做了朋友
於是,方孝孺开始向解縉介绍报社的状况。
但他介绍时总喜欢添油加醋,一会儿说这是胡惟庸当初定的,一会儿又说胡惟庸认为这件事必须这样办。
甚至有些事情他自己都不太明白,也装作深不可测的样子,隨口就说:“胡相此举必定別有深意!”
反正就是使劲夸胡惟庸!
这让解縉对胡大人的敬佩之情溢於言表。
不过解縉也很疑惑,像胡大人这样的天才,为什么总要刁难他们这些考生呢
难道这真的很有趣
---
应天府,皇宫,谨身殿。
朱元璋正埋头处理那些永远也处理不完的奏摺。
看到一份请求增派人手的奏摺,朱元璋突然想起了科举的事情。
无论如何增加人手,最终还是要从科举中选拔。
这时他想起会试应该已经结束了。
脑海里瞬间浮现出那个总是带著慵懒笑意的身影。
想到这个人製造的多次麻烦,朱元璋嘴角抽动了一下,心情顿时紧张起来。
於是,他让宋利去叫毛驤过来。
这种事,就算当事人不清楚,锦衣卫也会知道得更清楚。
与其和这个人纠缠不清,不如直接问毛驤。
然而,回想之前几次考试,这个人总是能想出各种新样。
朱元璋心中忐忑,看著那位对考生毫不留情的大爷,虽有本事却性情愈发跳脱,仅去年到今,科举之事已惹出多次,若再生事端恐难以交代,著实令人头疼。
然而,他对这位行事风格独特的人却颇为认可,认为自家官员不应轻易得手,不能仅靠死记硬背或写些酸文就能谋得高位,否则官职岂不贬值更重要的是,这种人若进入官场,究竟是来实干还是混日子
正是基於此考虑,朱元璋多次对不愿透露姓名的胡大人网开一面。
不过,这种优待只针对特定对象,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
如今,全国读书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应天府,这让朱元璋感到压力重重,希望胡大人此次不要闹得太过分,以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毛驤急匆匆赶来,听闻朱元璋询问后,脸色古怪地匯报了会试情况,朱元璋听后大吃一惊。
这种操作,还真是前所未闻。
转念一想,胡大人的安排確实无懈可击,毕竟毛驤说此次会试题目全是基础內容,毫无刁难之意。
胡大老爷这次出的题目十分公正,但效果却远超以往那些刁钻难题。
至少在打击士气方面,胡大老爷的表现堪称登峰造极。
朱元璋一想到那些考生满怀期待地进入考场,却发现试卷上的题目全是基础內容,那种挫败感可想而知。
然而,谁能指责胡大老爷出题有问题呢
即便考得不好,考生也只能自认倒霉。
毕竟这些是基础题,连基础题都不会做,说明你平时根本没有好好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有考生胆敢抱怨题目设置不合理,也无需胡大老爷出手,周围的师长和礼部官员就会先给他一顿教训。
不努力读书倒还怪起別人来了
所以,这些考生註定要吃哑巴亏。
不过,朱元璋並不认为胡大老爷完全缺乏恶作剧的心理。
果然,毛驤的一句话证实了他的猜测。
虽然外人或许不清楚內情,但锦衣卫怎会不知
得知后,朱元璋依然无语。
他万万没想到,结果竟是如此。
原来,这是胡大老爷特意为那些放纵狂欢的考生准备的“惊喜”。
儘管对胡大老爷的恶趣味,朱元璋感到无奈,但他並不觉得此事有何不妥。
毕竟这些考生自暴自弃,连会试这样的重要考试都不重视。
考试前夕不专注於复习,反而流连於青楼、酒楼等场所,实在令人失望。
哼,你们对老朱家的会试不以为意,自有他人给你们点教训。
不错,很好,惟庸做得不错!
这事就该如此处理!
想到这里,朱元璋当作没听见这消息,挥挥手让毛驤离开,接著专注处理案头的奏摺。
与此同时,贡院內。
身为主考官的胡大人,正与其他官员一起批改考卷。
作为主考官,在阅卷时必须到场,这是职责所在。
从糊名到阅卷,再到最终榜单,每一步都不能出错,否则都要承担责任。
但胡大人完全不在意这些。
以往的童子试和县试,即便出现问题,他也只是挨几句批评,不至於掉脑袋。
可到了会试就不一样了。
会试才是真正的选拔人才的大事,必须重视。
至於最后的殿试,反而简单些,人数也不多。
会试已是最后一次大型考试,参与一下也无妨。
算是给这事画个句號,以后他再也不想接手这种麻烦事了。
真是烦透了!
儘管如此,胡大人还是和其他考官一起住在贡院阅卷。
但他依旧偷懒装傻。
考卷他根本不看,那是你们的事,他只负责最后的匯总和监督。
其他的事別找他。
几天后,结果出来了。
礼部选定的会元,是解縉。
胡大人看到这个名字,忍不住笑了。
这榜单若贴出去,解縉怕是要被其他读书人围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