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举人老爷的外室(1 / 2)

其他人可没这个资格!

他们或多或少还怀揣著一些雄心壮志。

因此,他们只能收敛起羡慕,老老实实地准备开始工作。

因为,隨著春节气氛的淡去,本届恩科的乡试终於要拉开帷幕了。

这里还要提一句题外话,去年不是已经考完了童生三试嘛!

可即便那三场考试让礼部上下忙得焦头烂额,朱元璋却依然觉得不够。

他认为,礼部的人还是偷懒了。

因此,他要求这一届科举节奏要更快一些!

別磨磨蹭蹭的!

既然领了俸禄,就该好好干活!

於是,他隨手一挥,给礼部下了一个硬性指標:

今年必须把后续的所有考试全部考完。

这一下,事情立刻变得不同寻常了。

礼部可从未將日程安排得如此紧张过!

但这是朱元璋的命令,谁敢有半分违抗

开春之际,礼部再次陷入了一片繁忙的景象。

然而,这种忙碌与胡大老爷並无太大关联。

他只需悠閒度日,这些琐碎事务无需他亲自过问。

回忆起年前与方孝孺、解縉等人的聚会,胡大老爷不禁心生感慨。

特別是聚会后的那两次狂欢,如今想来依然令人回味。

可惜的是,如今方孝孺已落榜,只剩下解縉一人参加考试。

原本的聚会自然也隨之消散,未来或许再难相聚。

不能一同前往风月场所,真是令人惋惜。

与此同时,乡试的各项安排通过礼部的消息渠道逐渐传开。

虽然引起的波澜不及去年的童子试广泛,但其影响之深远却远超以往。

童子试面向所有读书识字、身家清白之人,依次通过三关便能获得童生或秀才功名。

虽然这些功名並无具体政策支持,但有了它们,便能在县太爷面前挺直腰杆,自称读书人。

然而,乡试却大不相同。

参与者必须是已经通过童子试的人,这一门槛就拦下了至少八成的读书人。

许多人歷经多次考试,却连童子试都无法通过,这也是乡试在广度上不及童子试的原因。

但乡试的深度却非童子试可比。

一旦通过乡试並上榜,考生將获得举人功名。

举人不仅可以享受大明的各项优惠政策,更有资格步入官场。

儘管举人的仕途存在一定的限制,且天板较进士出身的官员要低,但能够做官这一事实已足以彰显乡试的重要性。

举人入仕,远比进士轻鬆许多。

只要不在意品级高低,举人功名一到手,便可申请县丞之类的九品官职。

即便县丞的职位需要些运气,县衙中某个班房的司库长官,却是十拿九稳。

若不愿背负举人做官的“恶名”,也可先为家乡县令担任幕僚或师爷。

这样既能赚取银两,又能攀附关係,可谓一举两得。

而这,仅仅是举人眾多出路中的一种。

若想更进一步,可在六部谋个底层官吏的职位,干得好还能步步高升。

若不愿涉足官场,也可安心在本地接受他人“投献”的土地,赚取大明朝廷特意为他们准备的银钱。

可以说,举人才是大明读书人真正的基石与底层。

正因如此,决定能否成为举人的乡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隨著乡试日期的確定,新年刚过,大明境內的童生们便纷纷捧起书本,埋头苦读。

他们听到了一个如同噩梦般的消息——去年让眾多读书人备受折磨、搅动整个大明士林的胡惟庸胡大老爷,这次重出江湖了。

这消息足以让他们震惊一整年!去年的童子试,县试、府试、院试三道关卡何其难缠即便是那些已经高中进士的前辈,回想起来也不禁头皮发麻。

许多早已通过童子试的“前辈”们,纷纷感嘆若自己参加这届考试,恐怕也难以过关。

这並非玩笑,而是他们发自內心的感慨。

这样的言论,自然让一眾考生们哀嚎不已。

更別提,他们自己回头细想,也会觉得能通过那三关多少有些运气成分,並非完全靠实力。

因此,对於即將到来的乡试,他们愈发感到恐惧。

无数问题开始在他们脑海中盘旋:胡大老爷这次会出什么古怪的考题这次会不会突破以往只出一道题的惯例,而多出几道如果只有一道题,会不会像之前的截搭题或数字题那样又或者,胡大老爷是否已经“进化”了

考生们心中惴惴不安,生怕考官又搞出什么新样来为难他们。

若是如此,那可真是撞到了枪口上。

面对未知的挑战,大家纷纷意识到,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团结一致。

他们明白,若继续独自瞎想,恐怕难有收穫。

与其一个人闷头苦思,最终功亏一簣,不如一起集思广益。

考生中不乏思维活跃之辈,各种奇奇怪怪的题目被他们搬了出来。

大家一起出题、做题,竟也觉得颇有乐趣。

或许是因为这里並非真正的考场,大家少了那份压力,面对这些稀奇古怪的题目,反倒表现得游刃有余。

甚至有几篇文章,灵感涌现之下写得精彩绝伦,令作者在士林中一举成名。

毕竟,这些文章都是现场完成,实打实的真功夫。

聚在一起时,规矩很简单:每人拿出一道自己精心准备的“怪题”,然后大家选出当天最有价值的一题,现场写文。

这种情况下,拼的就是真才实学了。

没有实力的,必然原形毕露;而那些真正有才学的,则会脱颖而出,声名大噪。

有了这样的好处,考生们更加热衷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