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至今还记得上次胡惟庸来时说出的这个產量时,朱重八的惊讶和狂喜。
说实话,她也感到高兴。
有了如此高產量的粮食,不仅朱元璋不急了,连她儿子、孙子都不急了。
朱元璋看著马皇后关切的神情,哈哈大笑,毫不客气地揽住她不再纤细的腰,笑眯眯地回答。
“就是这么神奇!”
“確切地说,比胡惟庸当初告诉我的还要神!”
“你是知道的,胡惟庸这人一向不爱说大话,很多事情他都藏著掖著。”
“这次仙粮的事,他估计也留了一手。”
“如果精心照料、土地肥沃,產量可能还会更高。”
“標儿也统计了我安排在其他几个地方试种的仙粮,效果普遍不错。”
“哈哈哈,一想到这事儿,我就高兴!”
朱元璋之前心里总有些不安,儘管他相信胡惟庸不会在这种大事上马虎。
但这件事关係重大,他不得不谨慎。
因此,朱元璋决定亲力亲为,从种地、锄草、浇水、施肥到收割,都是他这位大明皇帝亲自操持。
他严格按照胡惟庸的指导,哪怕有些地方他不太理解,也绝不擅自改动。
事实证明,胡惟庸在立功这件事上確实没有半点虚言。
从这次的收成来看,朱元璋笑得合不拢嘴。
无论是皇宫里他自己种的那块地,还是其他地方由他儿子负责的田地,凡是种了土豆的,產量都超过了胡惟庸当初的预估。
显然,胡惟庸之前的说法还是保守了。
看到身边只有宋利这个老內侍,朱元璋轻声对马皇后说道:“妹子,这次惟庸可是立了大功啊!依我看,这功劳不亚於开国时徐达攻城略地的功绩。”马皇后先是一愣,隨后笑著点头:“惟庸这次的功劳確实无可挑剔,而且这功劳还特別有意义,活人亿万、青史留名,真是难得。
说起来,重八,你当皇帝能有这么多能臣武將,真是该得意了。”朱元璋听了,哈哈大笑。
是啊,无劳多大,这些人不还是他的臣子吗
然而,就在朱元璋得意之际,马皇后忽然想起一件事,脸色一正,说道:“对了,重八,之前跟你提的让惟庸家侄女给標儿当续弦的事,怎么没下文了你可別大意了,东宫女主人关係到方方面面。
惟庸能力出眾,家教也好,如今又立下大功,这么算下来,东宫太子妃除了惟庸家的馨月丫头,还真没別人合適了。”朱元璋听了,眉头微皱,也不由得点了点头。
对於东宫的事务,每逢牵扯到他们夫妇最为疼爱的胖儿子,他们总是慎重再三,反覆权衡。
如今这事更是关係到大明未来的国母,朱元璋自然更加谨慎。
他反覆思量,最终觉得眼下唯有胡馨月才配得上朱標。
无论是家世、容貌、才学、性情,还是其他方面,综合来看,胡馨月都是最佳人选。
尤其是胡惟庸年纪渐长,越发安分,这一点更是深得朱元璋的欣赏。
可偏偏上次胡惟庸提起此事时,竟直接拒绝了。
朱元璋至今仍未想明白,胡惟庸为何会拒绝。
原本就看好胡馨月的朱元璋夫妇,因胡惟庸的拒绝,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想法。
於是,朱元璋索性直接命人去叫朱標过来。
他打算好好给自家胖儿子上一课!
------------
朱標本就住在东宫,赶来自然是迅速的。
可当他匆匆赶到坤寧宫时,一进门便察觉气氛不对。
不对啊!
今天不是土豆丰收的日子吗
这应该是天大的喜事啊!
怎么母后宫里反倒显得如此肃穆、压抑
这是出了什么事
“儿臣见过父皇、母后!”
朱標挺著肚子,规规矩矩地向父母行礼,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是大明太子而显得张扬。
这一点,正是朱元璋夫妇最为看重的。
他们夫妇从战乱中一路走来,深知大明再也经不起折腾。
大明容不下两代雄主!
经歷了元末乱世,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大明百姓,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
而朱標知礼、温和却不失阳刚与手段,无疑是大明最好的继承人。
这一点,不仅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共识,也是大明一眾皇子及朝臣们的共识。
在朱標还在的时候,若有人胆敢说什么夺嫡之类的蠢话,恐怕听到的人都会避之不及。
大明的太子朱標,身形壮硕,坐镇东宫,稳如磐石。
然而,此刻的朱元璋並不打算对自己的胖儿子客套,径直將他拉到了小桌旁,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低声商议。
“標儿,你老实告诉朕,你对胡惟庸家的侄女胡馨月,有何看法”
朱標被突然召到坤寧宫,一上来就被问及胡馨月,心中顿时一片茫然。
他对胡馨月的了解本就不多,平日里事务繁忙,哪有心思去关注这些
但既然父皇发问,他自然得如实回答。
“回父皇,胡公家的那位姑娘,儿臣曾在母后举办的宴会上见过一面。”
“当时並未多留意,后来隱约听母后提起,说她是个不错的姑娘。”
“东宫的几位属臣也曾提及,说她性格温婉,似乎颇有才干,能独当一面。”
朱元璋听著儿子这番零零散散的评价,急得差点抓破头皮。
他一拍桌子,语气中满是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唉呀,標儿啊!”
“你怎么就不知道著急呢”
“你那东宫至今连个女主人都没有!”
“既然你也觉得胡惟庸家的姑娘不错,那你就该主动些啊!”
“难不成你一个大男人还害羞不成”
朱標一听这话,顿时愣住了。
“不是,爹,您这话从何说起”
他一著急,连“父皇”都不叫了,直接喊起了“爹”。
然而,这次他的著急毫无用处,因为不仅朱元璋著急,马皇后这个当娘的更是心急如焚。
“標儿,你別叫你爹,这事儿就是你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