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雷霆反击(1 / 2)

独立团主力终于跳出日军合围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安全。

冈村宁次像一头被激怒的野兽,指挥着大军对根据地进行更加疯狂和细致的“梳篦清剿”。

日伪军分散成以中队、小队为单位,像篦子一样梳理着每一片山林,每一个村庄,所过之处,浓烟滚滚,一片焦土。

独立团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部队化整为零,以连、排,甚至班为单位,在广袤的山地和残存的村落间与敌人周旋。

补给困难,弹药匮乏,伤病员增加,加上与上级和其他兄弟部队的联系时断时续,形势依然万分严峻。

幸好之前的防御工作做得好,各村庄的地道也很隐蔽,群众人员和粮食都匿藏得非常好。没有让鬼子扫荡的队伍残害,这也大大减轻了赵大勇要分心派人施救。使他得以全力应对鬼子们的疯狂推进。

赵大勇将团指挥部设在一个极其隐蔽的山洞里。洞内光线昏暗,只有一部电台发出微弱的嘀嗒声。

荷花的伤势暂时稳定,但依然虚弱,被安置在后勤队伍中隐蔽休养。赵大勇将那份牵挂深深埋在心底,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指挥作战中。

“团长,这样被动躲藏不是长久之计。”周锐拿着一份刚统计上来的物资清单,忧心忡忡地说,“我们的粮食和药品最多还能支撑半个月。很多战士的鞋子都磨破了,脚上全是血泡。”

赵大勇看着地图,沉默不语。地图上代表日军的蓝色箭头密密麻麻,几乎覆盖了整个根据地核心区。

但他知道,敌人如此分散,兵力必然相对薄弱,而且长时间的拉网式清剿,必然导致士兵疲惫,补给线拉长。

“冈村宁次想把我们困死、拖死。”赵大勇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却坚定,“那我们就要告诉他,八路军是困不死、拖不垮的!他不是分散清剿吗?好!我们就给他来个‘麻雀战’、‘地雷战’,啃他的骨头,吸他的血!”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洞内几位核心干部:“命令各部队,以排为单位,组成精干的战斗小组,像麻雀一样,三五成群,忽聚忽散,专门袭击敌人的巡逻队、运输队、小股据点。用冷枪、地雷、陷阱,不断消耗敌人,让他们寝食难安!”

“同时,发动根据地所有民兵和群众,开展地雷战!把家里的铁锅、瓷碗、石头都利用起来,造土地雷,遍布交通要道、村口、门前屋后。要让鬼子每走一步都胆战心惊!”

新的战术迅速传达下去。独立团的战士们和根据地民兵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山林间,道路旁,村庄里,冷枪声此起彼伏,爆炸声不绝于耳。日军的运输车队频频遭到袭击,物资被抢,人员伤亡;外出清剿的小队经常走着走着就踩响了地雷,或者被不知从哪里飞来的子弹撂倒。

李大牛带着他的战斗小组,一次伏击就打掉了日军一个运输中队,缴获了大量弹药和食品,极大地补充了部队。

他还灵活运用“诱饵”战术,用小股部队吸引敌人进入雷区,再用主力痛击,打得鬼子晕头转向。

群众的力量更是无穷的。老大娘在院子里埋下“踏板雷”,儿童团在村口埋下“绊发雷”,民兵们则在主要道路上大规模埋设“连环雷”。

日伪军被炸得心惊肉跳,行军速度大大延缓,士气极度低落。他们惊恐地称根据地为“魔鬼之地”,每一步都可能是地狱。

然而,赵大勇并不满足于这种零敲碎打的消耗战。他的目光,始终盯着那个最大的目标——冈村宁次的指挥部。

只有给予其指挥中枢沉重一击,才能真正打疼敌人,迫使其结束扫荡。

机会终于来了。通过多方情报汇总和内线传递的消息,赵大勇准确判断出,冈村宁次为了就近指挥,将其前线指挥部设在了距离根据地边缘不远的一个重镇平安县县城。

“平安县……”赵大勇的手指在地图上那个点上重重一点,“城墙坚固,守备森严,强攻肯定不行。”

“团长,您的意思是?”周锐似乎猜到了什么。

“还记得我们手里那张王牌吗?”赵大勇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灰雀’该发挥最后的作用了。”

他立刻口述了一份电文,让报务员以“灰雀”的名义发给冈村宁次:

“据悉,八路军独立团残部约一个连,携带重要文件,将于明晚午夜,试图从黑风岭方向秘密突围。情报可靠,请求速派部队拦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