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边军哗变疑点疏(1 / 2)

边军哗变疑点疏

(太保、兵部尚书兼领御史台 谢渊 谨呈)

破题

边军哗变,关社稷安危;忠良蒙冤,系政道清浊。今张家口之变,迹涉疑似,若不精察细究,恐枉陷忠良、摇荡国本。臣渊荷国厚恩,敢不沥血陈疑,以裨圣听、安宗社?

承题

窃惟我大吴以武定四海,边军者,社稷之干城;忠良者,邦国之柱石。前玄夜卫副统领、大同卫总兵于科,戍边十有二载,屡却瓦剌之锋:德胜门困守,曾以身翼蔽黔首,呼 “宁死而守,不使胡尘近京畿”;大同卫拒敌,曾沥血固垒,言 “此城在,边在,国在”。此四海所共睹、臣民所共仰者也。今镇刑司副提督石崇,指其 “通敌谋逆”,请诛之以 “安军心”。然臣细察哗变之端,多有乖谬常理之处。臣非敢为于科私辩,实恐国之法典因疑似而隳,军之士气因冤屈而沮,故昧死上陈,惟陛下察之。

起讲

《大吴律?刑律》有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夫边军哗变,非猝然之祸:必有名目以惑众,有筹谋以起事,有呼应以成势。若于科果通敌,必与叛军暗通款曲,必使旧部潜为内应,必使器械预有筹备。然今所察之状,与 “通敌” 之迹大相径庭。臣蒙陛下恩命,忝掌兵部、兼领御史台,职在察军政之弊、辨忠奸之实,不敢因权要之言废实据之查,亦不敢因疑似之罪负社稷之托。谨列疑点三端,为陛下详陈之。

入题

臣查张家口哗变,起于天德二年冬十月辰时,宣府卫副总兵赵承业急奏 “叛军围万全卫城,呼‘迎于将军复位’”。然臣遣人核验驿路:宣府至京,驿程三百有馀里,快马需两日夜方达。赵承业于前一日辰时离京,纵倍道兼行,亦难越两日夜之程而仓促传报 —— 此行程时差之疑一也。又查叛军所用云梯,制式乃宣府卫工坊所造,然工部侍郎周瑞核验工坊档册,近三月无云梯出库之籍、无将领领用之符,空有制式而无来源 —— 此器械无由之疑二也。再访万全卫守将李信,信言 “叛军虽呼‘迎于将军’,然臣诘问于科形貌、大同卫戍防要隘,彼辈皆瞠目不能对,甚者误言于科‘面有刺青’(于科实无刺青)”—— 此叛军昧于旧部之疑三也。三疑未解,若遽定 “通敌” 之罪,非惟违《大吴律》“罪疑惟轻” 之旨,亦恐失天下臣民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