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非是无刚难决计,为江山、暂把锋芒覆。(2 / 2)

他盯着那片墨痕,忽然想起岳峰的箭痕、宣府卫士卒冻毙的消息、太子萧烨读《祖训》时认真的模样 —— 这墨痕,不是犹豫,是决心:宁可负 “抗旨” 之名,也要护社稷与苍生周全。他将笔放在案上,对亲兵道:“传我命令,玄夜卫北司全员着便服,埋伏在兵部四周;岳谦调五百团营士卒,守在破庙通往兵部的路上,若见镇刑司旧党,先围后抓,留活口;陈忠侍郎备好冬粮,明日辰时一到,即刻发往宣府卫。”

谢渊坐在案前,看着那片染黑的 “谢渊” 二字,忽然笑了 —— 这墨痕,倒成了最好的 “缓冲”:不是他不签,是墨染了留白,需等重新誊抄,正好为设局争取时间。他起身穿上鳞甲,肩甲的箭痕硌着掌心,冷硬的触感让他心绪更定。亲兵端来一碗热粥,他只喝了两口,便放下了 —— 今日之事,关乎太多人的性命,他不敢有半分松懈。

辰时将至,秦飞潜入衙署,低声道:“大人,徐靖已带十名卫卒到署外,都佩着刀;石崇的旧党也动了,正往兵部赶,约有五十人,都穿黑衣。” 谢渊点头:“按计划行事,先抓徐靖,再引旧党入瓮。” 他走到案前,将《易储奏疏》收起,换上徐靖与瓦剌的密信、李嵩的私吞粮饷账册,还有张启核验的笔迹鉴定 —— 这些,才是今日真正要 “呈” 的东西。

衙署门被推开,徐靖身着从二品玄色官袍,腰间佩着刀,带着卫卒走进来,目光直奔案上的 “奏疏”(实则是密信):“谢大人,您总算想通了,疏呢?赶紧签了,也好早日呈给陛下。” 谢渊没答,反而将密信和账册扔在他面前:“徐大人,你勾结瓦剌、私吞军粮,还敢来要疏?你以为我不知道你要带卫卒‘护疏’,实则是想抓我?” 徐靖脸色骤变,拔刀就要下令:“拿下他!” 可话音刚落,秦飞便率玄夜卫从屏风后冲出,卫卒们还没反应过来,便被按在地上,刀也落了满地。

石崇的旧党果然来劫徐靖。他们身着黑衣,手持弯刀,刚冲到兵部门口,便被岳谦的团营士卒围了起来。“放下兵器!若敢反抗,格杀勿论!” 岳谦的长枪直指为首的旧党头目,士卒们的弩箭已上弦,箭尖泛着冷光。旧党头目见势不妙,想调头逃跑,却被身后的士卒堵住,片刻便被悉数拿下,没有一人漏网。

谢渊押着徐靖走出衙署,看着被绑的旧党,忽然想起那三日悬笔的煎熬 —— 若他当初轻易落墨,今日便没有机会抓住这些乱臣贼子,边军的冬粮、太子的安危、江山的安稳,都将沦为旧党的棋子。他抬手摸了摸袖中的《易储奏疏》,那片染黑的 “谢渊” 二字,此刻竟像一枚勋章,见证着他的坚守。“把徐靖和旧党都押去诏狱署,分开关押,不许他们互通消息。” 谢渊对秦飞道,“徐靖那边,让张启亲自审,务必问出他与李嵩、石崇的联络暗语。”

谢渊带着密信、账册、笔迹鉴定,还有被俘旧党的供词,前往乾清宫。萧栎躺在龙榻上,脸色虽仍苍白,却比往日精神些,见谢渊来,挣扎着坐起:“谢卿,易储的事…… 怎么样了?” 谢渊将罪证一一呈上:“陛下,李嵩、徐靖、石崇勾结外患、私吞军粮、欲借易储作乱,臣已将徐靖及旧党拿下,李嵩还在府中,石崇仍关在诏狱。”

萧栎翻看罪证,手指因愤怒而颤抖,呼吸也急促起来:“这些人…… 竟敢如此!私吞军粮、勾结外患,是想毁了大吴的江山!” 近侍连忙递上茶水,萧栎喝了一口,才缓过来:“传朕旨意,李嵩革职拿问,打入诏狱,家产抄没;徐靖罪加一等,严密看管,每日提审;石崇加派玄夜卫看守,不许他再与旧党联络!” 谢渊躬身道:“陛下,臣有一请 —— 李嵩、徐靖、石崇三人,虽罪大恶极,却知晓旧党在边地的余孽线索,还有瓦剌的后续计划,不如暂不处死,待挖出所有阴谋,再做处置,以免打草惊蛇。” 萧栎想了想,点头道:“就按你说的办!务必查干净旧党,绝不让他们再兴风作浪!”

谢渊又道:“陛下,边军冬粮已命陈忠侍郎紧急拨付,明日便可运抵宣府卫;李默副总兵那边,已加强防务,瓦剌暂无异动” 萧栎拉着谢渊的手,眼中满是赞许:“谢卿,若不是你悬笔三日,查破阴谋,大吴江山就毁了!你这悬笔,悬的是社稷,是苍生啊!”

谢渊返回兵部,杨武已在案前等候,手里捧着《边军粮饷拨付清单》和《玄夜卫权辖修订奏疏》:“大人,陈忠侍郎已将冬粮装车,派了五百团营士卒护送;这是您让拟的《玄夜卫权辖修订奏疏》,里面加了‘调兵需兵部、御史台双重核验’‘审讯三品以上官员需御史台监督’两条,您看是否妥当?”

谢渊接过清单和奏疏,仔细翻看,见奏疏里还附了周显擅调卫卒、徐靖伪造笔迹的案例,满意点头:“妥当!即刻呈给内阁陈敬首辅,让他今日就奏请陛下,早日推行 —— 玄夜卫手握缉捕之权,若不加以制衡,迟早还会出徐靖这样的乱臣。” 杨武领命而去,谢渊走到案前,将那卷《易储奏疏》展开,看着那片染黑的 “谢渊” 二字,忽然提笔在旁边写道:“此墨非墨,乃忧国之泪;此疏非疏,乃乱国之饵。臣谢渊,愿以性命护社稷、护太子,亦愿留奸贼以查余孽,待隐患尽除,再正典刑。”

秦飞送来捷报:“大人,李嵩已被拿下,从他府中搜出与徐靖的往来书信,还有未销毁的镇边旧吏名册;徐靖在诏狱里已招供,说石崇掌握着镇刑司旧档的密钥,能调出旧党在边地的布防图;石崇见徐靖被抓,怕被牵连,也松了口,说愿意供出旧党在南宫的联络人。”

谢渊接过名册,指尖划过上面的名字 —— 大同卫、宣府卫的镇刑司旧吏,竟有二十余人,都是当年石迁的亲信。“秦飞,你即刻将名册送李默副总兵,让他按名单抓人,一个都别漏;张启主事去诏狱,跟石崇要密钥,务必把镇刑司旧档找出来。” 秦飞领命而去,谢渊走到窗前,望着团营的方向,士卒们的操练声隐约传来,“杀!杀!杀!” 的声浪裹着风,像一道希望的光 —— 边军有了冬粮,旧党核心被抓,大吴的安稳,总算有了几分保障。

谢渊仍在兵部衙署。案上的《易储奏疏》已被封存,旁边放着他写的《查破易储阴谋疏》,里面详细记录了旧党的罪行、悬笔三日的缘由,还有留李嵩、徐靖、石崇性命的考量。他拿起狼毫笔,在疏尾签下 “谢渊” 二字,这次,笔尖的墨不再犹豫,字迹遒劲,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 他知道,这不是结束,只是开始,旧党的余孽还在,瓦剌的威胁未除,他需步步为营,护好大吴的江山。

亲兵走进来,递上一杯热茶:“大人,夜深了,该歇息了。” 谢渊接过茶,却没喝,目光落在案上的鳞甲上 —— 肩甲的箭痕在烛火下泛着光,像在提醒他:守江山不易,守初心更难。他想起宣府卫士卒的冻毙,想起岳峰的遗言,想起太子萧烨的笑脸,心中愈发坚定:只要他还在,就绝不会让旧党得逞,绝不会让外患入侵,绝不会让大吴的百姓再受战乱之苦。

片尾

张文残党七人及诏狱署三名千户,因 “勾结外患、谋逆夺权”,判斩立决;其余从犯二十余人,贬为庶民,流放至边境戍边,永世不得回京。周显因戴罪立功,擒获张文残党,暂免贬谪,仍任玄夜卫北司副使,受秦飞监督,若再犯错,一并治罪。

《玄夜卫权辖修订奏疏》获帝准,于当月推行全国 —— 玄夜卫正式失去调兵权,仅保留 “监察缉捕” 之职,调兵需经兵部尚书与御史大夫联名签字,附帝印;审讯三品以上官员,需御史台派员监督,从制度上彻底杜绝了特务机构擅权乱政的可能。

东宫护卫按谢渊部署,日夜值守,太子萧烨的起居、读书皆无虞。萧栎的病情因旧党核心被抓、复辟计划败露,竟渐渐好转,偶尔还能临朝听政,见谢渊主持军政井井有条,又查得边地旧党名单,叹道:“谢卿,朕有你,如元兴帝有岳峰,如太祖帝有萧勇(大吴开国名将),大吴之幸也。”

宣府卫副总兵李默送来捷报:按石崇供出的名单,已抓获边地镇刑司旧吏二十余人,搜出他们与瓦剌的联络密信;瓦剌使者在破庙接头时,被秦飞当场抓获,经审讯,供出瓦剌计划明年春汛犯边的具体时间和路线。李默已按谢渊的吩咐,加强春汛防务,新弩、粮草皆已备齐,边军士气大振。

南宫太上皇萧桓闻边地旧党被清、瓦剌阴谋败露,派近侍送来元兴帝北征时使用的 “定边剑”,剑鞘上刻着 “守土安民” 四字。谢渊将 “定边剑” 与《德胜门防务增修图》《三层御敌阵图》一同供奉于团营忠勇祠,祠内还立了一块石碑,刻着德胜门之战阵亡士卒的姓名,旁边题着 “功在社稷,名留青史”—— 这是他对那些牺牲士卒的承诺,也是对大吴百姓的承诺。

李嵩被关押于诏狱署西监,玄夜卫加派十人看守,每日由张启提审,已陆续供出旧党在吏部的余孽;徐靖因 “勾结外患、私吞军粮”,被打入诏狱死牢(非处死,乃严密监禁),却仍藏着瓦剌春季犯边的后备计划,需进一步审讯;石崇因主动供出密钥和旧党联络人,被改判为 “终身监禁,不得与外界联络”,但其掌握的镇刑司旧档中,仍有 “旧党联络南宫近侍” 的线索,玄夜卫正暗中核查;萧恪因涉及复辟计划,被迁往南宫附近的别苑软禁,玄夜卫暗探全程监视,其与太上皇的往来书信,皆需先经御史台核验。

卷尾语

易储悬笔案,以谢渊接《易储奏疏》始,以旧党核心被抓、边地隐患初除终,三日悬笔,不仅是一场 “直臣于危局中守社稷” 的博弈,更是一场 “以缓待变、留敌查余” 的深谋。谢渊之悬笔,非 “优柔寡断”,实乃 “平衡苍生与社稷” 的智慧:拒签则边军危,附议则江山危,故以三日犹豫查阴谋、设巧局;谢渊之留奸,非 “姑息纵容”,实乃 “深挖隐患、防患未然” 的考量:李嵩掌吏部余孽,徐靖知瓦剌计划,石崇握旧档密钥,留其性命,方能铲尽旧党、杜绝外患。

此案暗合明代 “于谦在景泰朝缓处内奸、以稳大局” 的历史实态,更揭封建朝堂的深层命题:直臣之难,不在 “敢抗旨”,而在 “抗旨而不祸民”;直臣之智,不在 “能破局”,而在 “破局而不留患”。谢渊案上的墨痕,非 “犹豫之证”,乃 “忧国忧民之泪”—— 那滴墨,染黑的是疏文留白,照亮的是 “以民为本” 的初心;那枝笔,悬着的是个人安危,握着的是 “社稷长远” 的筹谋。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易储议起,渊悬笔三日,滴墨染疏,终查破旧党阴谋,留奸贼以查余孽,帝赞曰:‘渊之智,在能辨眼前之险;渊之忠,在能谋长远之安。’” 诚哉斯言!谢渊的智慧,非 “权谋机变”,乃 “脚踏实地”—— 查粮饷、固东宫、防瓦剌,每一步皆为苍生;谢渊的忠诚,非 “愚忠盲从”,乃 “社稷为重”—— 拒附议、设巧局、留奸贼,每一念皆为江山。

团营忠勇祠的 “定边剑” 仍在,剑鞘 “守土安民” 四字泛着光,见证着边军的安稳;染墨的《易储奏疏》仍在,墨痕如泣血,记录着直臣的坚守;诏狱中的李嵩、徐靖、石崇仍在,他们身上的线索,是未来 “铲尽旧党、稳固南宫” 的关键。这三日悬笔,不是结束,而是大吴 “肃清内奸、抵御外患” 的开端 —— 谢渊用一枝笔、一滴墨,写下了 “直臣护社稷” 的真谛:不仅要破当下之局,更要铺未来之路;不仅要护今日之安,更要守万世之稳。

而那片染黑 “谢渊” 二字的墨痕,终将与德胜门的箭痕、太庙祖训的虫痕一道,载入大吴史册,成为 “直臣深谋” 的永恒镜鉴 —— 江山安稳,从来不是靠一时之勇,而是靠一代代 “谢渊” 们,用智慧、忠诚与坚守,一步一步护出来的。